书法家什么德茂?
“书家”是个专业称谓,指以书法著述或投稿参加展览、比赛,并多次入展获奖的作者;而“书法家”则是从业余到专业学习书法并具有相当水平的人,既可以是职业书家,也可以是业余书家(亦称"民间书家")。从广义上讲,所有书法爱好者都是书法家,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书法家,只是作品水平有高低之分而已。 所谓"德茂”一般是指一个人的品德才华等素养,在艺术中往往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因此评价一位艺术家总是要从艺、德两方面考虑。
那么书法作品体现作者的什么德行呢? 我们知道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再有作者的个性展示那就更好了——这其实就是作者的艺术才情。但如果说书法作品能充分反映作者的德行,那恐怕有点言过其实了。 不过我们还是要讲一下有关书画家德行的问题,毕竟“德”字出现在这里似乎有些突兀,而且道德这东西向来很主观,很难用统一标准来衡量判断。但是我们可以引经据典地讲一讲故事,让读者去感悟其中道理。
以前人们评判一个书家好坏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笔法(用笔)是否正确,二是结体(结构)是否妥当。这两个要素一直影响着后代的书法家,直至今日。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这个称呼不仅是形容他技艺高超,更因为他是品行高洁之人。《晋书·王羲之传》云:“羲之王羲之,河东人也,居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传世佳作之一,文中有云: “虽无钟鼎铭,书契难具载。”“固知琴书逸兴,尚可极玄妙之趣;诗酒风流,难尽畅平生之志。且其性情淑慎,执事恭严。”“所以名臣比德,志在千秋。”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一生高洁,其德行犹如高山仰止,让人景行行止! 宋朝苏轼与黄庭坚论及晋人书法时曾说:“其(指晋人)所以闻名于世者,不独书也。”这就是说,晋人之所以享誉盛名,不仅因书法好,还因为他们品德高尚。
宋代洪适在《容斋随笔》中也说道:“晋人以书取士,故晋人书佳。晋人宽和从容,书亦潇洒。由唐至宋,惟赵吴兴(赵佶)得晋人之法。”这里将东晋时代“以书取士”(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与晋人书风联系起来,再结合上面《兰亭集序》中的文字来看,晋人书风与其崇尚高雅的品格是息息相关的。
明代杨慎在论述汉魏风雅时曾提到:“汉魏多士流,故风雅独冠。”“六朝人书,妙在笔意纵横,不主故常……唐人宗之,遂成大家。”这里说的正是魏晋时期文人地位高于一般社会的情形,这种社会风气使得许多文人具有一种潇洒不群、清峻通脱的品性,进而使他们的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潇洒飘逸的风格。并且由于当时注重文学修养,所以他们的字也多带有韵味颇好的章法布白。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书法作品同时反映出作者的审美态度和品行素质,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书品即人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