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何斌的印章?
这个是方家何斌先生为答主所书扇面题款用的闲章“知竹斋”,这方印是他早年自刻的,后来一直使用到晚年。 先分享几个他与这枚印相关的小故事吧!
1、他少年时住在天津,那里有座古文化街,街上有很多卖文房四宝的店铺。有一天,何斌和小伙伴们在街上淘到一方石印,上面有三个篆字“经古斋” 。 “经古斋” 这三个字,笔势雄强,风格古朴。孩子们拿回学校,请老师鉴定,老师说是宋代的遗物。于是几个孩子把这方印捧回家里,献给父亲。父母亲见了,非常喜欢,因为父亲是个古文爱好者,经常抄录古书。有了这方印,以后父亲就可以自己刻图章了。 不久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天津沦陷,日本人占领了这座古老的城市。日本兵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有一次,他们还闯进何斌家里,把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文物搜走不少,其中就有这方“经古斋”印。
2、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文化部门开始抢救全国珍贵的古籍善本。他们找到上海著名书画家江寒汀及弟子上官敬宇等人,请他们帮忙鉴定各地送来的珍品。其中有一部南宋刊印的《论语》,书中附有孔子的画像,很是精美。但这部书有个缺页,需要补全。有关部门找来全国知名书法大家,请他们写补丁。最后写就三份,由上海博物馆保存,何斌的父亲也写了一份。为了辨识真伪,同时避免将来出现“李代桃僵”的情况,每幅都写了正文,又另书“宋版《论语》XX(书写人)补正”字样,落款并钤上印章。这一批书稿算是做得严谨而漂亮。 可惜好景不长,十年动荡期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些文物又遭大劫。江寒汀全家被打成了“反动艺术家的家庭”,受到残酷迫害;很多文人学者都被迫改行,或遭受牢狱之灾;包括“经古斋”印在内的许多文物被毁弃殆尽。
3、何斌成年后留在上海工作,但他始终热爱着祖国这片土地,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故乡的热情与赞美之词。 1980年,他应新疆吐鲁番博物馆馆长、知名书法家艾青霞先生之请,为该馆题写馆名。当时两地不通航班,交通极为不便,但何斌还是欣然命笔,留下了这件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