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南书法家有哪些?
清代湖南书法,在晚清之前并不发达。入清以后,湖湘书家群星灿烂、佳作纷呈的盛况则开始渐渐出现。 首先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康熙末年。王澍《宣和画谱》自序提到他做官驻节武昌时与当地书家萧云从、朱之锡交游的故事。萧萧云是从桐城派古文名家,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大家;而朱之锡则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周定王朱橚的后代,其祖上本是贵州人,移居荆州后以盐商起家,成为当地巨富。朱之锡本人擅长书法和小篆,与当时湖北知名文人李钟岳有交往,李钟岳《春草堂集》中有《题朱锡九字稿》一文称赞他的书法“结法疏朗,行笔自然,清润秀劲”。
康熙年间,云南昆明呈贡府出了一位著名书法家——杨尔曾,字元衡,号椒园,其祖上是山西洪洞县人,明末迁至云南。杨尔曾小楷精妙,行草书亦佳,与当时云南另一名家张鹏翮并称“二杨”。吴昌硕在《苦铁庵诗钞》中提及其祖父吴石渠“工书,近于欧阳率更”,说明此时湖南或许已有小众群体开始追求晋唐书风了。
雍正年间,湖南书坛出现了一位极重要的作家,他就是刘道洲。刘道州(1689—1746),字士青,自号涵翠山人,永州祁阳人,少时有神童之称。他精于小楷,行草书亦佳,学古而又能自成面目,在当时影响极大。他去世后,其学生姚孟起作《刘涵翠先生传》称其“湘省艺林推为第一”。另一位与刘道州齐名的书家是道光年间的黄易。黄易(1773-1827),字大易,号秋平,长沙人,嘉庆十三年进士。他所处的时代,正逢乾嘉学派的中兴时期,因此其书风颇受当时的学术风气影响,多作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以及赵孟俯的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