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的焦是什么样?

喻彦铭喻彦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常说的“焦”和“焦墨”,是不同概念的两个字。 “焦”——是将生宣纸浸在水中,再用夹板压着,让水从纸中渗出来,这样,纸就会渐渐干燥,最后变成纸膜。这个过程叫做“泡纸”或者“浸纸”。 通过泡水,可以让生宣具有毛毡的效果,可以用于书画创作。但是,如果直接用来作画,因为纸质过于松软,会很容易洇染。所以必须经过“刷胶”“刷矾”处理(参见《中国画的用纸》)。 经过处理的纸张,吸水性减弱,但仍保留了一定的透水性。

在宣纸上作画时,需要掌握好笔墨的浓淡干湿,才能表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如果水墨太淡了,会在宣纸上留下水印;如果没有完全干透就着色或者覆膜,颜料就会脱落、褪色甚至发霉;如果不加注意让墨色过于饱和地堆积到一处,则会出现“烂墨”、“霉点”或“污迹”。这些都是中国绘画中要避免的现象,谓之“败笔”。 所以,中国传统绘画中十分讲究笔墨技巧。

古人认为,笔墨的变化可以引发观者情感的波动—— “作书作画,惟意所到,俊利沉凝,变化无穷……”(《芥子园画传·画法·树法》) “笔墨之妙,全在笔法、墨法……能知笔法、墨法,然后尽笔、墨之巧,而画之上乘矣!”(同上) 好的技法能够让画家得心应手,充分表达情感的起伏变化。 而“焦墨”则是用浓墨加水,调至适当时节,再行使用。其中也含有着水,只不过比“淡水”略稠,比“黑墨汁”要稀。 焦墨可用来书写,亦可绘图。

在绘画中,由于它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可以一层层堆叠上色,因此常用于山石结构较密实之处,或者作为人物衣纹的勾勒。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