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况松畅况松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简单说,“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于‘以形写神’”;详细地说,中国美学在审美意象层面追求“神”“形”兼备,在审美意境层面对“神”“形”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形”“神”关系讨论的文献很多,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汉代大儒杨雄在谈到诗歌创作的时候,要求诗人的情思像箭一样直冲云霄;又谈到赋的创作时,认为要“经之以五音,弦之以宫商,分之以四时,平之以阴阳,昭之以明月,度之以玄晖,神而明之,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这一连串形象化的比喻里,既有音乐对感情的调节作用(“五音”“宫商”“阴阳”),又有日月星辰等自然万象对人感官的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皓月”“玄晖”),最后达到了主客交融、物我一体的审美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形”“神”的关系。南朝梁代文人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作文要“气盛言宜”、“情动形言”,唐代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说到作诗要“乘腾酒兴,以宣其情……精粗一也,吾何敢择?巨细靡遗,吾何敢弃?”可见古人对“形”“神”关系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很高的理论高度,而且对其中的辩证法也有了很好的把握。 如果说前人对“形”“神”关系已经有了很好的阐述,那么宋代以来,一些重要的文论著作却在反复申说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时代变了,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作家需要新的东西去激发灵感。

明清时期的文学评论家们注意到,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的精神世界却变得越来越贫瘠。他们提倡古人所说的“化境”,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创新——在“形”“神”关系中,他们更倾向于神而不顾形。 事实上,无论古人怎么谈论“形”“神”关系,他们的目的都在于寻找写作的灵感,以便更好地进行创作。我们如果深究一下古人在什么时候最有可能谈到这个问题,恐怕还是在考场之上。因此可以说,“形”“神”关系其实就是古代文人自我修炼的一种表达,是他们在寻求一种超越的精神之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