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在中国寓意是什么?
“青蛙”的意象,在诗文中常见到,它的象征意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阅读诗词文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处境来理解,这样才不会断章取义。 先来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观鱼》(其三): “有鱼彼莲池,一尺之鳞黄且赤。 刺鱼目未开,仰视飞鸢尾。 鲤鱼彼修竹,半吐双鬐鬣。 鲂鱼彼泽陂,昂头吹水波。 鲦鱼彼浅井,微步下银泥。 鲢鱼彼池沼,阔首红鳞细。 鳙鱼彼小港,拨剌跃清深。 鲤鱼吾盆盎,养以蒲苇束。 鱼吾篮中置,悬之清风阁。” 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82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此时刘禹锡被贬至连州(今广东连州)任刺史。整首诗用白描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不同水域生活的鱼类,它们或自由游弋,或静止不动,有的身上还有明显的标记,如“鲤鱼吾盆盎,养以蒲苇缩”“鳙鱼彼小港,拨剌跃轻深”。
作者由池沼而江湖而大海,写出了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具备顽强的生命力,不论所处环境如何,都能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生命状态。全诗意象丰富,构思巧妙,可见诗人善于观察生活,更体现出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就需要知道诗人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及个人的心境。
刘禹锡初到连州时,曾经多次来到东江游览,写下了“露湿塘风起白蘋,日斜渔客聚孤亭。源流岂独清江曲,风浪还兼白露腥”(《秋江晚景》)等诗句。不过,刘禹锡在连州的十年间,除了几次畅游东江之外,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和农民一样春种秋收,闲时教读书,指导当地人民兴修水利,改良稻田。
可以说刘禹锡在连州期间,物质生活上是比较清苦的;精神世界方面,他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他虽然也写过一些描写连州山水风景的诗篇,诸如《踏莎行·元夕点灯》《和乐天洛城立春》等,但更多的时候是苦中作乐,自我安慰,如《寒食寄河南尹》《早春对雪》等。 而这首《观鱼》,正写于刘禹锡连州生涯的末期,这时他的心境较为平和,没有过度惆怅,也没有盲目乐观。
从总体上看,此诗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旷达心态,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一份孤独。所以,我们读起来才能感同身受,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去理解,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地读懂诗篇。 至于“青蛙”这一意象,它多出现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是“田间地头的吟唱者”。(闻一多《唐宋词里的“蛙”》)“青蛙”的象征意义也是丰富的,通常指农村田园生活,也意味着生命的繁衍,新生力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