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有十二生肖?
因为中国人相信命运,而生肖就是命运的标志之一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自己出生的年份是几龙几虎,这个就是出生年份的五行属性,对性格命运有一定的预示作用(虽然并不准确)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现,在每个月初的一两天内,月亮是由东向西运行的,到了月末的一两天则由西向东运行。月亮由西往东运行的时候,人们看不见月亮;反之,当月亮由东往西运行时,人们能看见月亮。他们进一步观察到,每隔12年或13个月,月亮运行的轨道就会回到同一个位置,也就是“日月同归”的现象。据此,人们把每一个月的第一天分为上弦月和下弦月,并且把每一天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间区间,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这样,每天的时间都被划分为24段,并分别有了名字——子时晨子午时未时等等。 而每年被分成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又被平均划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一年共有七十二侯,每一侯都有相应的花开放和农作物生长,称为“候应有信”。
随着二十四节气及其三候的划分,一年的时间被均匀地分为七十二格,与每一年的农历月份相应,十二月被平分为十二段,每段一个月经过一个周期为一年。每段都有一个名称,从“节至候形”来命名。 除了每年的季节变化外,人们还发现,在每年农历二月,出现了一只“孤雁”,三月后“群乌”才开始出现。农历五月,可以看见“鱼鳞”,六月有“杏黄”。七月有“丹柿”八月有“白兔”九月有“菊花”十月有“芙蓉”十一月有“南葱”十二月有“瑞雪”。这些自然现象都出现在阴阳消长的特定阶段,属于“天地气机”的作用结果,因此被人们看作是祥瑞之兆而被记录在案。
古人根据上述观察将一年分割为24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名称,这种计时的方法被称为“二十四节气”。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人们编出了歌谣,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首六句,一句描述一种气象特征,一句表述一种动植物活动状况,充分反映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除了二十四节气之外,农历每年还有两个特殊的日子——立春节气和冬至节气。由于这两个日子前后相距一百多天,并非固定在某个月,因此无法具体对应到二十四节气的某个阶段。但人们还是赋予了它们特殊的含义——“立春”代表着万物复苏,“冬至”意味着万物凋零。
以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为依据,加上中国传统的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血管与天干地支有着内在联系,而建立了中医学特有的“干支纪法”,用来计算发病时间和治疗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