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博学多识?

邬宗义邬宗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学书十年,胸中有千轴万卷;读书一生,腹内有经纶锦瑟。”——李叔同《学琴随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破万卷,出字自然妙——郑板桥论书札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勤学篇》 以上言论皆指多读书、读好书,对于写好字有很大裨益。

然而,若只强调多读书,却忽视写字的重要性,则难免陷于“文人习气”。古人所谓“读书人”,除了指“识文断字”的人之外,更主要指的是有文化修养的士大夫阶层,他们一方面要“学文(识字)”,另一方面更要“学书”(写字)——“书”在古代不只是文字符号,更是文化艺术。从“书”到“书画”的艺术概念演变来看,“书画”是“书”的扩展和升华。因此古人在提倡“读书”的同时,必会强调“学书”;反之,强调“学书”也必然包括“读书”。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现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读书”就是“学文”,而忽视了“学书”这一重要环节。所以无论书法水平如何,他们都觉得自己已经具备“文人”的素养了。其实就算把历代著名的书法家都算进来,他们的“书”也好不了哪里去!因为书法艺术是需要有文化的文人来创造的。

古代的“文人”是指那些既通晓诗书又精通笔墨的士族阶层。而现在的人们,即使拥有很高的学历,拥有丰富的学识,却不一定具备创作的书法艺术作品的能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在于,古代文人所从事的“诗书笔砚”等文艺活动,现在已经由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完全取代了。人们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却未必有机会实践。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学书十年”,只不过是为了说明多读书、多学习可以拓宽视野,充实思想,但是真正想要书写好汉字,还是需要下苦功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