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时引进西方雕塑?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欧洲雕塑的影响就开始出现了。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意大利画家、雕塑家朗琪罗(1598年来到中国)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被输入中国;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意大利雕刻家、建筑师、画家伯里尼(同时期的另一个来华的欧洲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被输入中国。这些作品的输入,对中国的雕塑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欧美现代主义”的雕塑作品,因为它们的题材还是传统主题,如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等,而且风格还是比较接近古代传统的欧洲雕塑,虽然略带有些文艺复兴的风格,但总体上是向近代欧洲艺术过渡的阶段。
真正的“欧美人”形象的诞生应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尤其以法国为中心的“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兴起为标志。 但到了民国时期,这些所谓的“西方现代主义”的雕塑作品受到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趣味的影响,也开始发生了一些中国式的变化——在表现上更加趋近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而减少一些外来文化的突兀感。
比如我们熟知的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描述:她(祥林嫂)“顺着头皮直挺挺地下去,就像刀削的一样……可是脸色青白得可怕……”我想这就是对外国形象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的一个很好的说明吧! 当然,这个本土化过程也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所以,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个带有强烈西方文化色彩的“欧美人”的形象,也可以看到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国人自塑”——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今天的中国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