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文物怎么画?
不请自来,这个我实在忍不住答一波! 本人博物馆学硕士,目前供职于某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然我们馆的级别其实没那么高,但是我们是省内唯一一个以展示明清时期历史为主题的场馆)。我们的文物主要是明清时期的档案史料和文物,其中又以明清时期的档案为主。这些档案的来源主要是本省以及外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虽然都是无价的国宝,可是毕竟已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火灾、地震等)导致部分档案损毁或者残缺,所以再展示的时候就必须得进行必要的修裱补全或者复制。
因为工作需要我参与过多次文物的修复工作,当然也看到了很多同事的修复方法。这里边就有不少的故事了。 现在展示的档案都经过缩微技术处理成A4尺寸的小册子,方便读者阅览。而档案在入库之前则是长这样子。 因为是原件的缘故得按照修裱的流程来。先用透明的玻璃纸粘合受损部位,然后再进行揭裱。
但是由于有些文件破损比较严重就直接采用局部替换的方法。就是用新的纸张替换掉破损严重的部分。这样既保证了完整,同时也尽量保持了原貌。 但是这种办法只适用于破损不太严重的情况之下。有时候文件破损过于严重甚至需要采用数码方式将其内容予以复制出来。
这种方式固然可以保持文献的原貌,但是缺点就是费用较高且无法再现纸质实物信息。当然也有用低倍率复印机简单复制一下的,效果如下。由于扫描仪每次只能扫一遍,所以如果数量多的话就得好几遍才能搞定。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要对已经散乱的文物进行重新整理。这种工作既要求认真细致还要保证尽可能的不改变文物原本的状态。
因为有时候只是一些看似随意摆放的碎片有可能就能还原出整个画面。 还有一件值得说的是有一次为了准备关于某重大事件的展览我们需要找到当时某个机关召开会议时的记录。因为会议记录一般都是由该机关负责文书工作的机构统一编号存档的,所以我们只要找到编号就能够顺利地查阅到记录并加以复印。可是当我们按照编号找过来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相关文件都不见了。
于是我们就到处询问是否在别的部门见过相关的复印件,或者是能否请印刷厂帮忙照排。结果竟然都没有。最后在我们即将要放弃的时刻在馆里一个比较偏僻的角落我们发现了一个被堆得高高的打印稿,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文件。原来是因为年代久远加之机器老化某些文件未能按时打印完成,就被塞到了一边。如果不是我们着急冒失地问了问题或许永远都无法知道真相。这也算是见证了历史的珍贵痕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