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抛光有问题吗?
有,而且很大,影响美观和价格。 翡翠在打磨过程中,由于受材质、工具、磨具及人工等因素影响,难免会产生一些凹凸不平的瑕疵。这些瑕疵在打磨好后,会停留在翡翠的表面,很难看,所以就需要抛光来处理了。 一般来说,好的抛光能大大地提升翡翠的亮度,使翡翠焕然一新;但不好的抛光可能会使翡翠变暗、褪色甚至是损坏。抛光的好坏对于翡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那怎么判断呢?很简单,我们拿一支强光手电筒,对着翡翠照射,如果光影柔和且自然分布,那就是抛光得很好;反之,则说明抛光不好或是研磨过度造成。我们可以多照一下,然后观察一下,对比一下。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观察的时候,光线不能直射眼睛哦!这样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另外,我们还可以听声音辨别。 在检测声音方面,可以选用尖细的小木棒或细木条,轻轻敲击翡翠表面,若听到清脆的声音,说明抛光好,声音哑则是抛光差或者没抛光。 当然,以上方法都是通过外在进行判别,若想真正了解翡翠的抛光情况,还是需要带它去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鉴定。
其实,除了一些天然形成的瑕疵需要抛光处理外,有些商家的抛光手法也非常新奇。例如,在雕刻完毕后,再在背面打上一层胶,然后进行抛光,这种抛光方式让原本就透明的翡翠变得更加光亮。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增强翡翠的光亮度,但也可能因此损失一部分绿色,使得原本大的翠色部位变得“淡”了。
翡翠成品的制作,工序包括掏脏、设计、下料、雕琢、打磨、抛光共六个步骤。一个玉雕师的玉器作品,是否能成为一件玉雕艺术品,雕琢和打磨便是两个重要的环节。而最后的抛光,是雕琢的补充。
现在一些做翡翠买卖的人,觉得抛光很重要,而且强调出翡翠的“玻璃光泽”,使翡翠的外部看起来很均匀,很干净,以此来吸引消费者。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内部的优化,过分的在外部抛光上花费心思,而这一点其实会误导消费者。
其实抛光在翡翠加工中,是一个可以有技巧可发挥的工序,是为成品增加魅力的工序,而不是弥补翡翠玉料缺陷的工序。
雕琢好的翡翠玉件,如果是优质料,本身内部结构非常致密,那么只要用粗细不同的木糠加适量的水来回反复的研磨,使木糠充分地和玉面接触,最后达到光滑明亮的效果。如果是冰种、玻璃种的翡翠,抛光后就有玻璃光泽。如果玉料的结构不是十分细腻,可使用玛瑙球进行研磨、抛光,玛瑙球一般用于较粗糙的玉件。
另外,有些玉雕师在抛光时会用一些“抛光剂”,如稀料水、金粉,或是其他金属粉类。这些“抛光剂”如果在打磨抛光翡翠时不清洗很干净,在玉件佩戴、使用和收藏中,会影响玉件的光质和颜色。这类玉件如果经过岁月的沉淀,清洗干净后,光彩会骤增,但有些“抛光剂”腐蚀性很大,对于玉件的破坏是致命的。“抛光剂”的使用是不提倡的。
总之,从玉器的制作上讲,抛光工序应是雕琢工序自然的延伸和补充。对于优质的翡翠玉料制作的玉件,抛光后的光泽度应为玻璃光泽,差一些的玉件,光泽度为油脂光泽。切勿为追求过强的玻璃光泽,而进行过分的研磨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