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勿透?
在宝石学里,对于“透明度”的定义是这样的: 将1CMx1CM大小的天然宝石放在玻璃上,用白色光源照射,如果能把整个宝石完全照亮,那这个宝石的透明度就是“透明”的;如果是半透明的,则只能照清楚轮廓的一部分,而不能照亮整个宝石;如果不透明,那么什么都看不到。可见,透明与不透明是两个极端,而半透明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 所以,从这个定义来看,大部分玉石(除了独山玉、岫岩玉等极少数品种外)都是不透明的。也就是说,这些玉石的透明度都属于“差”“比较差”“不好”“比较不好”这一档。只有少数的玉石,如:青田石、昌化石、墨晶石等等,才能达到半透明乃至全透明的级别。
不过这个定义只是从可观察到的视觉角度来定义宝石的透明度,实际上,影响宝石透明度的还有另一套系统——光学系统。 光经过不同物体时,会有不同的光吸收和折射现象发生: 对于同一块玉石来说,其不同部位对光的吸收和折射特性是不同的。若将这种差异放大到肉眼无法分辨的程度,就会形成“色度”差异,而这是可以用光谱仪检测出来的。 图中分别展示了一堆天然玉石在红外、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图,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虽然这些玉石看起来都很相似,但是它们的光谱曲线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而这种通过光谱分析得到的细微差别是肉眼根本无法区分。这就表明,尽管从视觉效果上看这些玉石似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透明度,但实际上它们对光线穿透程度的能力却是完全一样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一只手镯,用肉眼看来好像透明和不透明的部分并没有明显区别,但却可以透过紫外线灯或放大镜观察到明显的荧光反应原因之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