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翡翠矿还有多少?
之前写过这个题目,不过那时候只是从行内的认知角度去讲,并没有真正实地深入去做调研,所以今天重新整理一下思路,从更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两个概念——老场口和新场口。这是根据开采的时间先后顺序而提出的概念。老场口顾名思义就是早年开采的场口了,新场口则是近些年才开发的场口。
在缅北克钦自治邦辖区范围内,根据目前已知资料,最早的开采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这里还没有形成正式的采矿点,只有一些零散的矿民,在雨过天晴的时候到处挖坑捡绿,然后卖给过路的马帮,换取一点生活开支。
60年代以后,由于缅北局势动荡不安,部落之间混战频发,为了寻求稳定的生产环境,玉石商人纷纷南迁至缅泰边境地区经商,同时也将开采技艺带到新的区域。随后在90年代中期,由于老场口的矿源已经接近枯竭,商人们开始开辟新的战场,新场口应运而生。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翡翠原石绝大部分来自新场口,品质好的料子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高。当然,也有极少数的老场口料子会流出来(虽然几率非常小),但是这种料子的颜色和种水一般都不会太差。因为老场口中出产的原料,在早期是以卖色为主,而绿色是玉石中价值最高的色系之一,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早期开采的老场口应该都以绿色为主。
那既然老场口以出绿色的原料为主,为什么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绿色原材越少呢?根据我的猜测应该是这样的:最初的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加上战争因素,导致老场口的原料很难运输到外面进行交易。于是这些原料要么被就地加工成首饰,要么就直接被埋进了地下。
后来随着经济的腾飞,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对玉质要求越来越好,但是老场口的资源却已经近枯竭。由于新场口出产的白底青、花青等多种色彩丰富、纹理多变的原料,受到商家的青睐,于是渐渐取代了老场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