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翡翠有几种结构?
从宏观上,可以分成“老坑”、“新坑”或“脏坑”。 老坑:形成时间长远,在风化作用下岩石发生剥落,部分石体落入河中被河水冲刷洗涤而成卵石状,这样的石头多为透明至半透明,质地细腻纯净,结晶颗粒间距0.139毫米以下(晶粒直径大于2微米的宝石级玉石)的为“老坑”; 新坑:形成时间相对短,未经历长时间的天然风化作用而多以矿床形式产出,其结晶颗粒略粗大,介于老坑与新脏坑之间,也有质地很好的,大多为透明至半透明,少数为不透明,多呈块状、片状等; 脏坑:含铬金属氧化物较高,颜色浓艳,但质地粗疏,结晶颗粒大,肉眼看上去很显眼,类似铁锈的颜色和质感,多呈灰绿、土黄、浅红色调,也有少量白色和黑色,新脏坑多呈块状,老脏坑多成皮壳状。
以上只是从宏观上对翡翠结构进行的大致分类,其实各种结构之间的边界并不是截然分明的,而且往往一块原石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结构特征。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水沬子”,是水头较好的冰种或玻璃种的玉石坯料或成品,因其晶粒稍粗于老坑玻璃种,故也称“水沫”,这是行业内的专业称谓。
科学,我们通常把组成翡翠的两个矿物结晶颗粒的大小和颗粒间的相互关系称作翡翠的结构。
缅甸翡翠的结构,根据组成翡翠的两种主要矿物粒度大小以及相互关系分为三种基本结构:第一种是辉石矿物和角闪石类矿物组成均匀,肉眼及10倍放大镜下观察不到明显的组成颗粒,这种结构称作纤维交织结构,由纤维-粒状交织结构组成的翡翠透明度高,水头足,颜色纯正、浓艳,属于高档的翡翠,具有玻璃光泽或亚玻璃光泽,人们又称之为“刚青”;第二种是辉石矿物组成,但辉石矿物粒度粗细不等,并有大量角闪石类矿物沿缝隙充填浸染,组成翡翠的颗粒肉眼或10倍放大镜下可以辨别,这种结构叫粒状结构,由粒状结构组成的翡翠,颜色青绿不纯,透明度差,水头短,人们称之为“芙蓉种”或“花青”;第三种是有粒度不等的辉石矿物和角闪石类矿物组成,次生氧化绿色沿粒间裂隙交代充填,或为较大的绿色团块所浸染,这种结构称为斑块-粒状结构,由这种结构组成的翡翠颜色分布不均,透明度差,人们称之为“干青”或“乌青”。
由上述三种基本结构组合而成的翡翠一般颜色不纯,透明度差,其质量次于“刚青”,颜色以绿为主,有青绿、蓝绿、暗绿、黄绿等,并有青白、乳白等,其品种分别称为“挂蓝青”、“菠菜青”、“油青”、“紫牙乌”、“鸡蛋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