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翡翠指的是什么?
“翠”字最早见于金代《名贤集》,“青碧、绿玉之属曰翠”;而“翡”字的出现更早,在宋代就已有之。 那为什么古人把“翡”“翠”二字联用为珠宝的名称呢?这跟两者的颜色密切相关—— “翡”字面的解释是“赤羽之色”——也就是红色,但是古人说的“翡”实际上是指一种很特殊的红色,即“翡色”或者“翡红”,这在古书中很常见(今天多指红色): 这种色泽特别而又艳丽的红色,就是“翡”的颜色来源。
那么什么是“翠”?“翠”字本义是一种青蓝色的宝石(今天通称“蓝宝石”),但是这种宝石在古书里被称为“翠”的情况并不多,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 “翠”就是绿色且明亮的玉石。 这是因为在古代,“翠”既可以指绿色的软玉(现在的和田玉),也可以特指“水绿色”或者说“浅绿色”(今天的金丝玉):
综上所述:
1.古代的“翡”是红色的,而且非常艳丽;
2.古代的“翠”既包括蓝色的宝石也包括绿色的玉石,而且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今天我们谈论“翡”和“翠”的时候,通常会把它们定义为一种东西:色彩鲜艳、光泽夺目、晶莹剔透的彩色宝石。 但是古人眼中的“翡”和“翠”,除了部分蓝色宝石外,其实还有很多绿色的玉石、石头,甚至还有一些植物也被包含在这些色彩缤纷的宝藏之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书上经常把“翡”和“翠”联用也并不是件奇怪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