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翡翠与新翡翠的区别?
“古玉”实际上是个不太准确的概念,严格地说,新玉器中不存在古玉的范畴;所谓“古玉”通常指的是古代(或民国以前)的玉器。 但人们习惯上把明清时期及之前的玉器称为古玉,这种称呼也不难理解——毕竟这些玉器年代久远,又大多经历了无数人之手流传至今。然而如果仅凭年代久远便给一件玉器贴上“古玉”的标签显然是不恰当的。 除年代外,判断一件玉器是否为古玉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作水平、使用痕迹等等。对于古人制作的玉器,我们固然要强调时代特征,但时代特征并不是唯一的判定标准,否则我们的鉴定就简单了——“找些照片来对比不就好了!”——事实上自然不是这样简单的。
以宋代玉器为例,虽说宋朝以文人画著称,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推断宋人玉器崇尚写意,比如北宋末年《溪山行旅图》中的玉龙便是如此,这样的雕刻手法自然与唐朝玉器大不相同,但其精细程度却远胜明朝。如果只凭造型等外在特征来区分古玉的真伪是不可能的。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能同时兼顾时代特征与个体特征的判断方法。
对绝大多数古董来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玉器有个特殊的方面——在玉器表面可以刻字。
中国自古重礼仪,玉器因此被赋予了礼仪的功能,常作为信物出现在文献记载之中。正因为有这样的功能,古代的玉器常常刻有文字。从商周时期开始,玉器上的文字往往是器名的缩写,到战国时期,一些玉器上开始出现更多文字,如“子申”、“姬正”等等,这些文字或为姓氏,或是封君之名,虽不能完全根据刻字来断定玉器的所属,但至少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汉以后各代几乎都有在玉器上刻字的习惯。尽管有些朝代的字体有所不同,但总的特点是笔画纤细,布局规整。清乾隆时曾命人编纂了一部《古玉图录》,对历代玉器上的文字都有所收录。
如果掌握了时代特征和个体特征这两个判断标准,再结合玉器上的文字进行综合判断,我们就能够较准确地给玉器一个“年代诊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