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书法刘什么国?

郗奕非郗奕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小时候,八十年代吧,在龙口南山寺当和尚时,住持是法源老法师的徒弟,叫心诚大和尚,他有个小师弟,也是法源禅师的徒孙(还是法子?记不太清了)姓王,山东临沂人,写得一手好字,每天就在大雄宝殿里写大字报,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围着他看,他看见我们就说:“你们要是有纸有笔能写字就好了!” 我很惊奇,就问师父:“他们怎么会在寺庙里写字呀?” 师父告诉我:“他们是来化缘的。” “化缘不是要钱吗?他们怎么还要纸和笔啊?” 师父听了哈哈大笑:“你个小孩子懂什么,那叫书画结缘。” 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又不敢问,就一直好奇到心诚大和尚圆寂后离开了寺院。

后来去了莱阳文峰塔做了知客僧,那里还有个住持,叫海山老和尚。他是济南的,俗家姓胡,济南人叫他胡和尚。他写得更好,他的字很有特点,就是像颜体一样横竖均匀,但是每个字都是扁的;还有他画的画也很有特色,就是工笔画的花鸟,但是颜色都调得很奇怪,红绿色块特别艳丽,看起来很刺眼。他不喜欢别人称赞他的字好,总说自己只是会练字,不会做书谱什么的,所以没有自己的作品流传于世。

后来去栖霞、福山一带云游,在那里遇到一位居士,他在牟平的龙泉寺供佛,还让我去帮他看了一年庙。那时我已经剃度几年了,觉得整天在寺院里诵经礼佛,太枯燥乏味了,就想出去历练一下。那位居士就派我来守庙,管吃住,每月给10块钱零花钱。当时一个月工资才39.8元。那时候物价很低,10元钱够一家人吃两三个月了。我一个人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我就把剩下的钱省下来,买毛笔和纸,练习写字。我还买了个葫芦,学着刻葫芦。其实我在栖霞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练习篆刻了,因为栖霞有个印社,社长是位退休的老干部,他经常给我们一些石头,让我们练手。不过我没学多久就不学了,因为我发现我的篆书不好,刀法跟不上,所以干脆不篆刻了,专门练习书法。

到了龙泉寺之后,我每天除了早晚课,就剩下两个事情可以做:一是扫地、擦地、扫院子;二是练字。我每天都写很多字,但是没什么进步,就天天问那位住在青岛的居士。他说:“你在山上待久了,自然就能悟出一些道理出来。我年轻的时候也常这样想,但总是无法进步。直到有一天我去了一个寺院,看到他们的斋堂里有一面墙没装门,里面是用砖头砌起来的灶台。我看见那里的僧人做饭前,都要在院子里练习一阵书法才能进斋堂做菜饭,而且他们用的墨汁都是他们自己磨的。我当时就很受启发,原来他们每天练字都在追求一种境界——实用。” 在龙泉寺的时候,有位香客来看望我,问我为什么在这里待两年多了一直不出山,也不收徒弟。我说我喜欢这里的生活。他不相信,说:“以你的心性,绝对可以成为一代名师的。” 然后他就对我说了一个故事,说是他年轻的时候在一个小庙中住了三年,每天扫地、打水、上香……过得很无聊,有一天他对住持说:“我想去外面看看。” 他师傅就问他:“你要是想出去走走也是可以的,但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那就是你出去以后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再回来。” 他一想反正自己已经决定要下山了,回不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了,于是就答应了。 于是他就走了,到了南京后,他想先找份工作维持生活,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在南京找工作并不容易,尤其是他没有学历,又没有经验。但是他运气不错,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酒店的服务员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间他还考取了导游证,成了南京的一名资深导游。他平时喜欢写字、画画,还经常参加一些艺术沙龙的活动。有一次他应邀去参加一次活动,主办方给了他十幅宣纸让他现场书写,结果他写了整整一天,把宣纸写了一半才写完。主办单位的人看了后都觉得这是他最好的书法了,当场就要收购那些宣纸。他不肯卖,就说这些是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如果卖了岂不是糟蹋了自己的心血嘛。主办单位的人见他这么说也就不再勉强他了。 但就是这样一名成功的艺术家,依然对那个小小的龙泉寺念念不忘,经常给我写信,问我最近怎么样?有没有收徒弟?

优质答主

这个字是 隶书的“山”字头,下面两横是竖笔,左边的斜钩不是钩而是捺脚(现在都是撇捺);右半部是一个繁体的“示”字。右边上面一竖是中间竖折,下部是短竖和长横构成一个“示”字底。整个字的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就是有些别扭的地方要注意一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