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书法是真的吗?
“回流”者,古有之也,非谓今也。 宋徽宗赵佶《文忠公行状》:「初,王荆公没而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诸贤之论未行于世,独韩魏公有《行状》,其辞虽不甚著明,然亦已有所称述……自是荆公之为人乃得于天下。」(见《临川集拾遗》) 唐太宗李世民《帝范·求贤篇》:「古之致治者,君犹器也,宰辅犹百川也,四夷八荒犹水土也。君既器美,则百官理;士君子德盛,则四方服。水壅而溃,玉石俱毁;土壅而坼,沙泥俱焚。」
是故时人谓宰相为导川,以水喻人之德性如彼,以山川喻人才如此。或曰宰相为导川,谓导天下之川耳。此言差矣!《易传·系辞下》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是以天下之道,惟一而已,而宰相之道,岂止于导川哉? 北宋真宗赵恒《御制相臣箴》序云:「朕闻自古帝王,得贤辅而致太平,失贤辅而致危亡。故周室之兴,在于文武;汉祖之祚,赖于萧曹。是以王者得贤则昌,失贤则亡。」又云:「朕尝观历代史籍,载叙相臣,善则有劝,恶则以儆。盖所谓鉴前车之辙,戒后车之覆,可不慎欤!」 据此,可知古人认为宰相之职重要非常,宰相的道德品行关乎国家社稷安危与人民祸福存亡,所以皇帝常常以相臣比之于山川,而以宰相为导川者。
元世祖忽必烈《至正集·大元大丞相开国功臣太傅齐公神道碑铭》引《相臣箴》中语云:「昔我祖宗皇帝在位,常命群儒撰相臣箴以赐大臣。其辞曰:『嗟尔大臣,国之辅臣。进德修业,在兹务勤。』呜呼,此言良苦,可以警焉。」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史·后妃传上·惠宗恭皇后忽氏传》:「癸亥,诏曰:『钦奉先朝御旨:凡内官有善类,宜加擢用。今特授中书左丞相,俾参大政。』」 按:「善类」即好人之意。
以上所述,皆古已有之者也;而近今之人多不知此,反以为怪。呜呼,斯事体大矣乎?吾辈当知之而后敢言及之。不然,则流俗之见耳,不足为凭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