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的书法不好?

尹存霞尹存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830年(道光十年),26岁的何绍基赴京应试会试,主考官是时任直隶总督的林则徐。当时林则徐正在北京处理天津教案,何绍基便留在他那里学习古文辞。据《何绍基年谱》记载: 林公为文主“实”,诗主“厚”,皆以《史记》、《汉书》为师法;善论古史,辨正异同,多中肯綮处……因授以读碑之法,俾临《汉隶》十钟,又取《张黑女墓志》令临数十遍,且曰,此魏碑中有唐律,汝可意会之。 这段文字表明两点:一是林则徐对何绍基的赏识和教导,二是他对何绍基学书的引导和指导(具体见后面)。可惜的是在《林则徐集》里没有发现相关材料来印证这一细节,但可以从林则徐在任两江总督期间写给友人的信中找到一些端倪——这些信件收录于《林文忠公尺牍》之中。在这些信中,可以找到一些有关古代文学创作与鉴赏的方法以及学古文的门径。从这些方法看,应该与何绍基所接触到的内容相差无几。 林则徐认为文章要言之有物,提倡质朴无华的文风。而这样的思想在他给友人论学书中都有提及,如云: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者虽功力和性情使然,然而天分尤高下之分野也。吾辈当先求古人之文不可伪,然后求古人之意不可违耳。”[1] 在论及学古文的门道方面,林则徐提出要注重字句间的锤炼,反对无病呻吟,他强调文章写作必须建立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之上,并指出文章优劣的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是否切合实际。这都与他给好友论学书的内容基本一致。从这些资料来看,他的确对何绍基进行过系统的教授和指导。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林则徐给何绍基开出的临帖书目中并没有《张黑女墓志》,反倒是让他去临《石门铭》。那么为什么后来却变成了让何绍基去临练《张黑女墓志》呢?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是怎样评价这两者之别的。他在《复初斋文集·两汉金石记序言》里写道: “其拓本出于永寿元年,即梁武普通六年也。其笔路峻激处,颇近魏石经,故又号‘魏碑’。考《张玄墓碣》,在贞观时犹存,则北朝人作如此,亦足奇矣!至其字画遒美,实不类北魏中叶以后诸家之作。盖此碑久湮沙砾间,自开元已还始出,故笔画虽妍,而姿致未老,正是初唐人之佳迹,非魏碑之最上也。” 从这一段话可知,《张黑女墓志》是南朝时期的作品,而《石门铭》却是西晋时期的作品了。既然时间相距甚远,风格自然也是天差地别。翁方纲更明确指出《张黑女墓志》并非魏碑中之最佳,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后世学魏碑的人却很少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所在。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也会影响何绍基的选择,那就是《石门铭》乃是在山东济南发现的,而何绍基曾在山东做官多年,熟悉当地的文化环境和人脉关系,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山东出土的石刻拓本作为临帖范本啦!

优质答主

我不懂他的书体,但他的字写得非常好。 说“他的字写得非常丑”的人,可能没有见过他写的《临颜真卿祭伯父文》,这是他26岁时的作品;说他35岁之后才写出好字的,可能没有见过他40岁左右作的《兰亭序》(局部),这是他在38岁时所作。 拿这两篇文字和现在的书法家对比,可以知道他是多么优秀了。

再说一下,我是学艺术史专业的,不是做评论文章的。我的文章只谈一些关于中国艺术欣赏的问题,不评价具体的作品。所以我没有资格去讨论他的作品是否“合格”“优秀”等问题…… 我只是觉得我们对于古人应该多一点尊重、一点理解和一点敬畏而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