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兴华书法如何?
1985年,时年27岁的复旦中文系研究生沃兴华,因行书入选“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展览”而一举成名; 30年来,这个出身于上海老字号的书法爱好者,几乎参加完了国内所有的书法大展(包括现在已被取消的展览)和大赛,并成为历届上海书协主席团成员、中国书协理事和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楷书的《千字文》、篆书的《毛公鼎》与隶书《礼器碑》最为常见。 不过,他自称“喜欢变化、追求多样化”,所以近年来还尝试着创作了《兰亭序》、《祭侄稿》等“非经典”作品以及《道德经》小楷和章草《急就篇》等。这些作品也频频出现在各大展览中。 他坦言自己的书法作品受到了二王、钟繇、宋四家、赵孟頫的影响。在继承传统上,他认为当代书家常犯两个错误——一是只学一家,二是把古人的风格搞得很死板。
沃兴华认为,学习古人不是简单地临摹字帖,关键在于要理解古人在创作时的审美理想、笔墨技巧和精神风貌。他说,书法艺术需要传承和发展,如果一味遵循古人的路数,那么书法就会失去它本身的创造性。因此,只有在学习古人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才能使书法这门艺术获得新生,才能在当今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就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就是要‘用现代人的思想来解读古代的经典’,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之一。我希望自己创作的每一个作品都能达到这一标准和要求。我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沃兴华说。 沃兴华的作品曾在日本、韩国及中国大陆等地展出过多次,其中不少作品还被收藏于当地博物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