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画有什么作品?
顾恺之《洛神赋图》(传本)
顾恺之(公元345~44年),字长康,晋陵无锡 (今江苏无锡)人。他是一位才气过人的多面手,诗文、丹青、琴曲无所不能。当时人们流传着“三绝”的谚语:才绝、画绝、痴绝。他的作品,笔法流利劲健,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后代誉为“铁线描”。其艺术造型端庄古穆,笔简意足,其传世的作品有《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均为后期作品摹本)。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魏时期文人挚虞所注的《洛神赋》而创作的。《洛神赋》的原文记叙了魏文帝之弟陈思王曹植在洛水遇到宓妃(伏羲之女,因淹死洛水,故称洛神)的故事。文中借对洛神的倾慕和终未能共叙良缘的哀怨,抒发了作者理想破灭的痛苦和悲哀。此画将原赋分为三个部分,有序地展开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画面结构繁复,段落层次井然有序,设色典丽清雅,人物形象秀润,表情生动,富有个性。此画对文字的解释说明,通过人物的对话“取神 QuickTime™ and a TIFF (Uncompressed) decompressor are needed to see this picture.写照”以及景物“悟对通神”,体现了画家对原作“牵合人事,因以义类”的理解。
倪瓒《渔庄秋霁图》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早年丧父,家境骤败,浪迹太湖,举止奇特乖张,“人皆以迂怪目之”。绘画以山水为主,学王蒙,后参以董源、巨然,逐渐形成以天真幽淡为表现目的画风,对明清文人画影响极大,其作品有《渔庄秋霁图》轴、《六君子图》轴等。
《渔庄秋霁图》为倪瓒59岁时之作,是他晚年的精心之作。画的是倪瓒太湖一带秋天雨后的景色。用侧锋干笔描写山石树木,皴擦不多却结构明确,笔笔清楚,疏朗旷逸,自然天成。图中自题五言诗一首并详记作画经过。诗画相映,情深意长,表现了画家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董其昌《山水册》
董其昌(1555~1636),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在其60岁以后便以临古摹古为主,将古人技法化为已有。所作山水,水墨淋漓,墨气幽雅,用笔生拙,秀逸洒脱,一树一石、一抹水波都显得轻松自如、意味无穷,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成为松江派的领袖。晚年以摹古更甚,往往以临仿名家古画而自署己款,或以己款补入古代名画之中。其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家,绘画对后世亦有较大影响。
《明董其昌山水册》,纵21.2厘米,横25.4厘米,纸本,共12开,册页分画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泉飞瀑,平溪村舍等,所画皆为江南春色。每开一图,左、右侧布满了作者和同时乃至后人近30家的题记。所画笔墨疏简,意境清远,全册以元人笔法,表现不同场景的山水,其山皆长峰幽岩,丘壑深邃,林木幽深,村舍隐晦,气清而韵足。技法上多以干笔淡墨皴擦点染而成,墨色清淡典雅,虚和静逸,正所谓一洗铅华。从技法到风格上都有较鲜明的文人画特点。董其昌所追求的正是有唐人之“意”,北宋人之“法”和元人之“韵”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