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新画高士作品?

韩宏延韩宏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中国绘画传统题材当中,画高士图、写高士像,历来为众多文人画家所钟爱并乐此不疲。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崇尚“士”、“先贤”、“隐者”的传统。从魏晋“竹林七贤”到“竹溪六逸”等等的风流雅韵到“唐宋八大家”,一直到明代的心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等都是历代文人画家所崇拜与效法的目标与人生楷模。因此,画高士图、写高士像实际上是画家借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内心世界与所崇尚的理想境界。

同时,在中国画的技法表现上,高士图是最难把握表现的。这是因为在中国画里描绘的高士图,一般均指古代的贤、达、隐者等等的高士,而非表现现实生活当中。因此,所描绘的高士首先在形象上既要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理想性,还要反映出所表现高士的形象特征、生活场景以及时空特征及与时空相应的精神风韵。这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历史,同时更要有扎实深厚的传统书画功力。就拿对服饰纹样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同时代服饰的纹样是不同的,画好高士图必需进行深入细致地研习。在笔墨表现上,既要有古拙古朴之风韵又要有当代笔墨的风釆,这样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时代感。由此可见,画好高士图决非易事。

海新人高马大、气足力强,为人豪爽、豁达、坦诚、平易、勤奋、睿智、博闻而多才。他从教多年,从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到大学教授,一路走来既有艰辛、坎坷也有幸运和欣慰之处。他学识渊博,教学上既能胜任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与研究又能够承担人物画和水粉静物的教学与研究等课程。他的国画人物画作品从连环画式的深入刻画到简括写意式的高士图均有涉猎,他的人物画功力深厚,尤其在画高士图方面更是用力深勤,有独特的心得与成就。他画高士不仅注重对古代典籍与绘画技法的研习,在深入研究古代历史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古代先贤身上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同时注重传统诗书画印的同构与合璧。因此,他的高士图无论是表现隐者还是“竹林七贤”、商山四皓都表现得形神兼备,妙趣横生、清旷古雅、博大洒脱,体现出一种“风骨”和“浩然之气”以及一种“士”者所具有的“士”的品格与风范,从而构成海新在高士画方面的艺术特色。

古希腊著名诗人西莫尼德思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无形的画。”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文人画的鼻祖王维就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理论。这实质上是提出“诗画”同等的观点。北宋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论述了“诗”“ 画” 同源的关系,强调诗、画的相通性。他从文学艺术的总体美学思考,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作了进一步地阐释与发挥。他认为,绘画具有诗的抒 情言志功能,而诗则具备画的形象真切、明白晓畅的特点。 诗与画达到和谐统一的高 境界。诗、画既然属于同一美学规律,二者便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与相互阐释。

海新是一位诗画兼工的大家。在他的高士画里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画的《商山四皓》和《竹林七贤》等一组画更是体现出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在这组画上,无论从画、诗、题跋、印章等等处处显示出诗书画一体同构的特征和高深的诗书画涵养。他画的《商山四皓》,以淡墨简笔描绘了四皓的高人逸士的精神风采。你看四位商山隐者,或坐或站,或持杖,或抚琴,或对坐而语,或仰首而望,四位隐士形神各异,风神洒脱,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而在另一帧作品《商山四皓》中,他一变前面构图方式与用笔,而是以四开扇面对四皓逐一进行刻画塑造,四位隐者的神思和风韵又与前面不同,画的构图别致新颖,用笔流畅飘逸,充满了文人情趣。而在另一幅画《竹林七贤》中,他一反前人的笔法和表现方式,以崭新的构图方式和墨韵将七贤置身于竹林丛中,七贤或行或坐,或抚琴,面对竹林七贤或抚琴,或倾耳而听,或饮酒酣嬉,陶醉在竹林的天地中。全图笔断意接,“画”、“诗”、“跋文”、“篆印”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从而构建了海新的笔墨艺术空间和诗意空间。这组画笔力遒劲、行笔婉转流畅、构图巧妙新颖,清逸古雅,充满了文人画的情趣和诗与画交融的意境美和笔墨美。这绝非是一般的画家所能做到的。

综上所述,海新在高士画方面取得的突出艺术成就,绝非是一般的画家所能做到的。

画家,学者,评论家、书法家杨修朴2016年1月6日于三石画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