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渣斗是什么?
渣斗是一种承接酒食残渣的器皿,流行于唐宋,又名唾盂、唾壶。渣斗的用途很广,不仅可以用来盛放残渣,也可用于插花和陈设。明代之前,渣斗的造型以敞口、花瓣式口沿,鼓腹、深腹或高足较多。
清代康熙时期,渣斗的形制大多为浅盘式,高足或喇叭形高圈足,盘口沿多作葵口或花口状,也有作葵口,而腹部作圆形的。
器身通体多以五彩或斗彩装饰,画面有花鸟、花卉、鸳鸯莲花或吉祥诗句等,色彩鲜艳,风格古拙质朴。清代雍正时期,渣斗大多作高足浅盘式、敞口、口沿多作花瓣式,腹部扁圆,高足外撇。器身大多通体施釉,以青花、五彩等作为装饰,画面多为吉祥花卉,色彩淡雅细腻,风格清秀。此时期的渣斗也常作陈设和插花之用,器座上常放置铜镀金莲花或菊花等镂空金属器,与渣斗组成一套,足底中心多有楷书或篆书“雍正年制”图章式款。
清代乾隆时期,渣斗的造型与乾隆以前的造型无甚区别,依然以花瓣口、高圈足浅盘式为主,口沿多作六瓣葵花式,腹部多为圆形或长圆形,高足外撇。装饰技法在雍正时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除五彩、斗彩、粉彩外,又新出现了颜色釉轧道、金彩开光等形式,装饰风格繁缛华丽。此时期的渣斗有的也常与镂金花器作配套使用,足底有“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代嘉庆之后的渣斗传世品较少,在造型上与乾隆时期相比,口沿的花瓣纹饰不如乾隆时期宽大,高足不如乾隆时期外撇。装饰技法以粉彩为最多,器物风格趋于纤弱。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雍正时期有一种粉彩包袱书诗文渣斗,十分精美珍贵,传世极少,其口沿作葵口状,浅盘式,高足内收,高足内底中心有“大清雍正年制”款。器身以粉彩装饰包袱书,包袱上书写诗文。这种渣斗在清代乾隆时期亦有制作,器物造型、装饰手法与雍正时期相同,但足内底中心书“乾隆年制”款或“大清乾隆年制”款,风格也与雍正时期相同,鉴别时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