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器是什么铜?
清早中期制造的铜器,是继承明末的传统继续发展下来的,但明末精于铸造的黄铜已不复有了。清代所用黄铜,色泽灰暗、成分易化,含杂质较多,所作器物花纹和轮廓常缺乏明暗变化,也不锋利清晰。由于材料性能差且铜质不纯,故清早中期仿制的古铜器,花纹、轮廓线条均粗俗模糊,铜质比所仿之器粗糙,只要细心观察是不难区分的。
清中期以后的铜器,由于作伪之风甚盛,仿制时在材料上进行了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将所制黄铜器加热在醋酸中浸泡,再刷上黑漆,使其表面漆黑,花纹与轮廓清晰;二是仿制青铜器时,则在器表涂上胶质,撒上锈斑,最后涂上薄漆。
由于原料成分易化,且含杂质较多,故伪器表面虽髹漆,但常有锈蚀从漆下渗出,尤其口沿及花纹处更为突出。这是清中期以后伪器作旧的特点,也是清黄铜铜质辨别的共同点。
清晚期至民国年间制作的铜器,有仿古遗风,但大多已无使用价值,而主要供人陈设或把玩而已,所以此时仿制古铜器所用材料有较大差异。有的为了表现古朴之意而使用紫铜(青铜),如仿制古镜、炉、洗、瓶等,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这类器物在制造时,大多未作伪锈,由于使用紫铜,器表经打磨十分光亮,时间长了,在表面也自然形成一层包浆,古玩行家称作“黑漆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