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期有瓷碗吗?
清初曾一度出现盛世,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制瓷技术更是达到了历史高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生产的瓷器,既保持着传统的造型和装饰风格,又在技术质量和装饰上有所创新,无论白瓷、颜色釉还是青花彩瓷,都有突出成就,被后人认为是代表清代官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瓷碗的出现要晚于陶碗,因为瓷碗的烧制难度要远远大于陶碗。商代晚期中国出现了原始青瓷(又称为原始瓷器),到了东汉中晚期才逐步烧制出真正的瓷器,瓷碗也随之产生。
原始瓷碗一般敛口,折腹或鼓腹,小平底。东汉晚期烧出了成型规整的青瓷碗,碗的式样趋于标准化,敞口、斜腹。晋至南朝时瓷碗造型多敛口或弧腹。北朝多细颈鼓腹碗。隋代出现玉壁底碗、花瓣式口碗。唐代瓷碗造型多变,有张口直腹碗、敞口短腹玉壁底碗、花瓣式碗等,同时出现了高足碗、多足碗。
宋代碗的式样比唐五代更为丰富,各地窑口几乎都生产。宋代出现大量芒口碗,是当时北方窑口为了与南方越窑青瓷产品竞争而烧制的,同时北方出现了许多仿越窑青瓷的碗。宋代南北瓷碗造型主要仍承袭唐代,但唐时玉璧底碗基本消失,而张口直腹碗、花瓣口碗在南北各地广为流行。宋代北方窑口大多烧制白瓷或茶叶末釉、黑釉等单色釉瓷,器外多施釉不到底,而南方瓷碗釉色以青瓷为主,也有少量黑釉瓷。
元代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花瓷兴起,使瓷碗的装饰手法得到了极大丰富。同时元代还出现了大量的菱口高足碗及金、银扣碗。
造型特点
清初的瓷碗造型以弧腹碗、墩式碗、高足碗为主。如康熙时的青花矾红描金云龙纹弧腹碗,通体青花,用矾红彩描金装饰,腹部主题纹饰为双龙戏珠,上下边饰弦纹、回纹,口沿饰折枝莲花。器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雍正朝的碗因薄胎、仿釉和斗彩的盛行而颇具特色,如仿官釉墩式碗,内、外壁均仿官釉,布满细碎开片,底青花方框内双圈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款;仿汝釉墩式碗,内壁施天青釉,外壁施仿汝釉,开片布满器表。
乾隆时的瓷碗造型端庄、装饰繁缛,如青花釉里红宝相花高足碗,外壁口沿和近底足处绘莲瓣纹,腹部绘四组宝相花纹,足墙上半部饰卷草纹,底部中央青花双圈内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仿古
清代瓷碗中的仿釉以雍正朝成就最为突出。所仿成化、宣德、嘉靖釉色几可乱真。如仿官釉墩式碗和仿汝釉墩式碗,与真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朝还流行仿永乐红釉、宣德祭蓝、嘉道仿哥釉碗等。
传世品有康熙青花折枝花卉纹弧腹碗、青花折枝五福纹弧腹碗、青花釉里红龙纹弧腹碗、青花“万福延龄”纹直腹玉壁底碗、粉彩蝠桃纹高足碗、青花矾红描金云龙纹直口弧腹碗等;雍正青花九桃纹高足碗、青花釉里红云龙纹高足碗、仿官釉墩式碗、仿汝釉墩式碗、仿成化斗彩鸡缸纹高足碗等;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墩式碗、青花釉里红宝相花高足碗、仿哥釉墩式碗、霁红釉高足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