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画家有哪些?
清初画坛,出现了诸多名派与名家。
1、清初“四僧” 指住过大涤堂的石涛,住过西庐寺的八大山人,住过石城的髡残,住过敬亭山的弘仁。他们寄情于山川林泉,并用绘画的形式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思想情感。艺术上他们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四僧”影响了今后中国画的发展。
石涛(1642-1708年),原名朱若极,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后裔。出家后法名道济,小字阿长。“苦瓜和尚”为其别号。他才华横溢、博学多才,诗、书、画、印,别具一格,造诣精深。画风自成一家,独领当时风气之先。其作品《山水卷》行笔洒脱纵逸,变化丰富,一派灵动之意跃然纸上。
髡残(1612-1692年),俗姓刘,武陵(湖南省常德县)人。他早遭战乱,出家为僧,削发受戒,改名髡残。他的山水画多取材于真实山水,其笔墨技法多来源于王蒙、董源等画家又融入己意,形成自己苍浑沉郁的风貌。其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反映了他对真山真水的认识和感悟,表现了他清寂的内心世界。
弘仁(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字无际,僧名弘仁,号渐江。安徽歙县人(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弘仁从学于明末著名学兼性理、史地的黄宗羲,与陈洪绶、汤燕生和戴寄屏并称“海宁四子”。其画作多作黄山、武彝山水,“得山之神理”;“点染不繁,而意韵冷然”,画风“清”“奇”“旷”“瘦”(亦被人恭称为“海宁四家”)。代表作有《黄山图》册,描绘黄山24景,笔墨精细,构图亦严,是其早期细笔风格的代表。中年后的代表作有《林泉高致图》轴,作于顺治十七年,笔墨丰润,意境简远、高旷、清新,为典型的中期风格。晚年作品,则多离奇之笔,雄奇沉着,笔简而气足,饶有意趣。主要作品还有《洪椿渡》、《云关》、《劫余庵绣自然雪景》、《西岩松雪》、《房岩飞瀑》、《寒林春霭》、《晓江风便图》、《松梅图》等。出版有《新安十家画选》明光册。传世作品有《黄海松石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松林茅屋》图册页,藏安徽省博物馆;《仿倪瓒山水》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他的松石图、仿倪云林笔意的山水,有《仿倪石溪图》册12帧,1948年中华书局出版《黄海松石图》。
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宁献王孙。出家为僧时,法名传綮。号雪个,雪客。此外还有人道、驴屋驴、驴、马驴、八大山人、个山、驴汉、驴、人屋、驴屋驴、驴、马驴等别号。画作以鱼、鸟、花木著名,笔情恣纵、淳厚博大、质朴清新、生动多趣。如代表作品之一《鱼鸭图卷》共九段,描绘鱼鸭野趣横生。
2、清初“四王”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逊庵,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王锡爵,父亲王衡亦擅山水,为吴派名手。家资富庶,收藏甚丰,董其昌,陈继儒等常出入其家,因此,王时敏博及诸家,名重一时。其画室名“归仁斋”,作品有《杜甫诗意图册》,笔致娴熟清润,代表了王时敏晚年成熟的画风。王时敏在山水画上宗法黄公望,致力于摹古,以此开辟了清朝近300年仿古山水画的先路。他的学生王鉴、王原祁、王翚和恽祚,合称清初“四王吴恽”,又称清“六家”。
王鉴(1598-1677年),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宇居士,太仓人。他在少年时即喜爱绘画,青年时游历大江南北,“行万里路”使他的视野开阔、胸襟豪放、造诣甚深。他继承王时敏的主张和画风,作品摹古亦甚精、亦重写生。王鉴在晚年画艺精进,其《仿古山水册》笔墨精淳苍秀,充分显示出晚年笔墨功力之深厚。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是清初“四王”中年龄最幼者。“虞山画派”的创立者。王翚的山水画早年从王时敏学董源、巨然一路笔墨,中年又从王鉴学黄公望。康熙三十九年,王翚受召南巡,为圣驾作画,博得乾隆皇帝的好评,被破格授予“正一品顶戴”,成为有史以来获得最高官位的画家。王翚在艺术上师王鉴、王时敏,取法宋、元,形成个人风格。描绘丘壑林泉精致细腻,韵味隽永。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王时敏四子。清初官员,书画家。幼承家学,习画于祖父王时敏,后受教于王鉴。擅长山水画,中年以黄公望为法,笔墨精湛,技法规整,晚年始精研古法,融会贯通。风格纯正,丘壑茂苍,其貌古淡,为一代宗匠。为“清初画圣”王时敏之孙,王廷鸿子。幼承家学,后受教于王鉴。曾受康熙召见,鉴定古画,颇得赏识。60岁时正式召为书画供奉,数月后归里。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再次召入京,参与《万寿盛典》的编纂。65岁时卒于京邸。王原祁擅长山水,从董、巨直至元四家,无不融合变化,进而以黄公望为据,而归之本师王时敏,加以发展创造,形成个人风格。其画笔墨森秀,含烟蓄云,意境荒寒、明洁、清旷、古雅,结构深远构图繁复雄秀。康熙认为其画“天机自动,笔墨高古,迥非寻常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