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焊锡吗?

蓝翊洋蓝翊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近日,有一则新闻:一清代漆盒通过拍卖以8000元成交。而卖方声称,这是清宫御膳用膳工具,曾放置桂圆烧鸡,用于皇帝宴请大臣。而买家称,自己从小就用这个盒子,自己母亲也是清朝遗脉,家里有很多清代物件。

对于拍卖的清代漆盒,究竟是不是清代真正的御膳盒子,这里暂且不去考证。但是我们看到其中提及的桂圆烧鸡,使我想到了一位法国专家在1996年发表的论文。文章中指出,在法国巴黎,一位华人老太出售自己家传的一个烧鸡秘方。据这位法国专家考证,这个烧鸡秘方是从18世纪末,从山东济南一个家族传播到法国的。这位法国专家专门研究了济南的烧鸡家族传下的食谱,发现其中没有烧鸡用桂皮这一说法。而在法国所卖的烧鸡都是用桂皮调味的。所以,法国人普遍认为:这种特殊的烧鸡味道,来自法国“古老的中国”。

无独有偶,我在法国波城博物馆看到过一个展示,博物馆收集了很多在欧洲各国销售的“中国工艺品”。其中有一个很奇特的“中国台灯”。形状是两串灯泡,上下叠放,而中间是一圆盘,盘上有烟囱,可以点燃抽水烟。但是,所有这些都使用了电,而这个中国“古董”原来也有一个类似烟囱的装置,但那是为点蜡烛而设计的。我特意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这个“中国古董”是什么时候制作的。得到的回答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

这使我想起来,在日本看到的一次“中国展览会”。其中有一个“宋代椅”----有靠背椅子。但是,让日本人觉得稀奇的是:这个椅子中间一条腿是空心的。日本权威专家考证后认为:这一现象是因为宋代缺乏钢材,日本专家认定:这条椅子是宋代的,因为宋代没有焊接技术,这条腿其实是用铆钉铆上的。

而在我国的博物馆里,元明清三代的椅子都无一例外是使用铆接技术的。清代使用的铁钉,而铆接技术一直使用到解放后。日本专家的这一理论,在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了。当时,我的父亲曾经从日本买了一些东西,其中一张桌子下面有个小抽屉,父亲打开后,发现抽屉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了:此物在日本。抽屉里这些东西的原主人:是在1938年从沈阳日军司令部撤离,从此不再使用的。

我国有2000年的铆接技术,而这一技术一直沿用至解放后。解放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大型机床有了铆接技术。而到了80年代初,西方的先进铆接技术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特别是航空业。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西方的铆接技术已完全被我国引进。

这使我想起了小时候一件事:1951年初,沈阳有了一所私立学校。我们这些在私塾打下的古汉字基础很好的小孩,以极低的费用进入了这所美国教会学校。到了第二年的5月,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关于“美国国情”的读书报告。我因父母都是教师,所以,可以免费进入这所教会学校,并结识了许多富家子,其中有一个小孩,因父经营橡胶厂,家里很有钱。因为我家就住在学校附近,每天可以早到,所以,对这小孩很熟悉。他在学校用英文写出的读书报告,观点新颖。但我看到他的中文汉字写的很不好,就是“好”字,也写成了“女”和“子”。我疑心他是一个留美的富家子。但是,后来才知道:他写的这份读书报告其实是他父亲替他写的。因为他一句英语也不会讲。

当我1978年离开法国时,法国人的外语能力很强,他们可以从语音上来分辨世界上五大洲的人。当然,这种能力与他们的社会状况有关,由于法国拥有欧洲最完整的福利制度,个人奋斗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很少,于是,这些人就在娱乐场所沉溺,丧失奋斗能力。

而到了17世纪下半叶,法国从新教国家转变到了天主教国家,许多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因为新教思想被路易十四斩首。因为这一切,中国的“考据学”在法国找到了“市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