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的作品有哪些?
篆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书体名称,并非专指某一篆体,后指汉字字体的一种,它既非楷书,又非草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字体。
小篆的作品有哪些?
小篆全称“秦篆”。又称“大篆”、“羽书”。唐代诗人杜甫《入衡岳》诗云:“炼药妆铅粉,吟诗调靛青色。犹嫌质非素,卷墨作小篆。”(见《奉和杨梅斋十二韵》)自汉代以来多称“篆书”,直至当代还在使用。小篆在汉代与汉隶并举,汉代以前则有籀文、古篆、大篆之称。
小篆之形体,舒展、匀称、柔和,结体虽重实,多呈方形,有方整、端庄之优点,兼有长篆纤细、曲润、圆转、飘逸之长处,是书家们比较喜爱的一种书体。
小篆的章法,因字大小相间,行距疏密适中,有循规蹈矩、肃穆严谨、匀净圆润之特点。笔法的特色,圆尖兼备,曲直相兼,点染相间,轻重缓急得体,粗细均匀适度。小篆在春秋战国时代已见端倪,此时称“籀书”。
秦统一之后,“书同文”,以小篆为官方规范书体。又作《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扬传千古。小篆之代表作,当推李斯《峄山碑》。可惜真迹已佚,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后人仿作。刻本出于宋代,多不以名款。
汉篆之作,以蔡邕《郙阁颂》最为优秀。其书体方正取法的规格化程度较高,结体谨遵八法,用笔富于变化。今存碑刻立于甘肃成县(又称“岘山”)。清代朱彝尊称其为之“汉篆第一”。
后人在摹写篆书时,常于结字之中有意追求篆书特有的艺术效果,或呈宽博体态,或参出入木三昧,如宋代丁奂《楹帖》云:“欲学古篆,必先正楷,乃尽笔势,乃妙也。”清代朱彝尊《楹帖》云:“汉篆之形,瘦而扁,六朝篆书,肥而长。”又云:“篆之法,当于大篆之末变而小篆之理犹存。”
作为书法名家的陆游,在《跋李太白书》一文中有如下的评论:“其字既篆籀古劲,又有天真飘逸之趣,世上书碑,莫不师李白书,而近世不知者,以为扬雄字也,可推似李太白书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