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用什么纸?
根据记载,中国古代造纸术在公元105年就已出现,距今近2000年。自造纸术问世以来,经过不断革新,历经原料、工艺、设备等各方的改进和提高。据考证,1952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古墓群中,出士了公元3世纪的纸。1959年,在新疆焉耆县博格达古城附近的古墓群中,亦发现了7世纪至8世纪的纸。但迄今为止,在造纸史和纸物考古方面,中国尚无像欧洲各国那样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保留完整的古代商品造纸亦极少发现。
19世纪末,英国著名收藏家斯坦因在两座中国新疆古寺中发现一部刻版印刷的佛经典籍《佛说不思议因缘经》。他认
为这是世界最早的印刷品,据考证,此经乃北周时期(557~581年)作品,比唐代雕版印刷还要早两个世纪。尽管,中国古代没有西方那样完整的文字记
载,但从历史文献中可知,中国纸的改进和发展与中华文明同样绵长。明末清初,朝廷禁关禁海,传统的外销纸张的生产暂时停顿,使中国纸业从此转向以适应国内需要为主。
清代是中国古代纸业发展的最后辉煌期。这个时期的古纸,种类繁多;生产工艺比前代更加精良,不少纸厂采用连纸、烘纸等新工艺,提高纸张品质;产量也比以前增加不少。至清代晚期,中国古纸业已完全纳入近代化的轨道。据《清朝文献通考》卷14《经籍10》记载:“国之藏府,无不有书。学宫、书院、祠堂、家塾,无以远过。其书曰经、史、子、集。经以协诸儒之疏注,史以考递迁之迹,子以穷各家之蕴,集以登诸人之行。”这里提到的五部类书籍都需要纸来书写。可见,清代用纸量大。
在清代的古纸中,有相当多的珍贵品,其原料以竹纸为主,也有麻纸和皮纸。竹纸以连四纸为主,也有连七、连九等纸,以福建制造的为最佳。质量优良的竹纸,发蓝(即漂白)后,洁白平滑,柔软有弹性,厚薄适,张阔匀整,不起翘,不卷曲,不会渗漏,有光泽,耐折叠,折痕易恢复,有韧性,折叠后不易破损。
麻纸是以麻为原料制成的纸,其品质色泽不及竹纸光滑,但结实耐久,有的还具特殊效果,如麻鳞纸具有鱼鳞状皱纹,是信笺的上品。
皮纸是用牛皮为原料制成的,制作工艺比竹、麻纸复杂,特点是质地坚实,厚实耐久。
那么,中国古人在清代都用什么纸批阅或书写文字呢?
经学家、文学家阮元在《广东阮氏儒学前辈题跋》中说:“昔人无笔谈,皆书于笺素。六朝以前,皆书于麻笺,而檀笺、红笺、金花笺、宫中笺皆书于藤纸。自佛书风行以后,遂多书于连纸。宣和间(1119~1125年),禁抄佛经用旧纸,于是造连纸。近世更以连纸为最贵。”这里所说的“连纸”,亦称连史纸,是用一种特制的纸浆再生制成的连孔宣纸。其特点是质地坚韧,不分层,无孔而无弹性,洁白光滑,又被称为“宫太史纸”。这种纸薄者透字,厚者透明可见,切面严丝合缝。“宫中用笺多此纸”,“连史纸遍天下,惟广省最盛行”。另一种被称为“太白纸”的蜀产薄连史,纸质和宣纸相似,也被用作书写和摹兰亭等。据《广东阮氏儒学前辈题跋》描述,当时人们还用一种“高丽纸”。此纸在宋代已著名的贡品,原产于福建,后至泉州造纸工人仿制成功。这种用纸心造而成,洁白坚韧,透明柔韧,抚之如丝,光而不滑,色白如棉,“其质坚而声轻,乃纸质最佳者”。
收藏家还注意到了一种奇特的“蝴蝶纸”。因其纸面上经常出现排列整齐的蛾翅纹或凤凰、鸳鹭、蟾蜍、蛇、虎等变形花纹,即所谓“蝴蝶纸”或“寿星纸”,此纸因精工细笔绘彩而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