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二年半圆有几种?
民国三十二年半圆有两种,一种没有齿边,一种有齿边。有齿边的是日本占领军为了统治需要而强制制造的,无齿边的是中国制造的。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严重的卢沟桥事变,战争从此开始。日寇在中国占领了大片的土地后,为了持久地占领中国的土地,强征民夫,挖掘战壕,修筑伪政权机构,推行奴化教育,摧残我国文化,毁灭历史古迹,强抢民男女工,无情地统治着中国人民。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经济几乎崩溃。日寇在中国除了建立伪政权以外,还建立了许多军事、经济、文化等机关,如燕京大学、中日医院、伪辅仁大学、伪清华大学、伪北京大学、伪中央大学等院校以及西田书店、伪中华书局、伪新民会书局、伪满洲国事务所、日本在华通讯社等文化宣传机关。这些伪文化活动机关,都是日伪合办的,打着中日联办的旗帜,在文化上宣传日本,愚弄我国人民,压抑我国民族情感,为日寇侵略扩张服务。这些机构到处都有,不胜枚举。本文仅以"华北拓植会"为例,说明日伪在文化上侵略中国。
"拓植"一词,日文意为"开拓、种植"。1933年6月下旬,日本关东军为了扩张在华北的势力,出
任华北占领区内各种伪政府,以加强其军事占领。在占领区内,建立各种特殊机关,名为"拓植",实际上是作为占领统治的耳目。这些特殊封建性机关,多为秘密而奸狡的活动,即所谓:"日进一步,秘密一着。"以占领时期华北为例,所谓"拓植会",即"华北大日本社",于1934年3月1日正式成立,1935年10月实行改组,1936年6月命名为"华北拓植会"。其工作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四项:
第一、收集各项情报。
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为了监视所属各部活动情况,另一方面,作为日寇侵略政策的"耳目",经常收集关于政治、经济、财政、货币、粮价、交通、工矿、贸易、人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并随时报告日本关东军侵略者。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不惜使用各种卑鄙手段,例如通过各种渠道,拉拢收买中国官员、学者或实业家,甚至出高价收买土匪恶霸充当眼线,监视、捕抓抗日期间的爱国志士等。为此,"华北拓植会"获取了多少中国爱国志士的珍贵生命,毁灭了多少中国爱国有为青年的前程,至今仍不得而知。该会会员高凌霨于1935年7月28日在天津《新天津晚报》上,曾谈过"华北拓植会"收集情报的情况:"最近北平市成立了一个华北拓植会,据我观察,此会是日人利用我国人去作中日邦交的实际工作。所谓实际工作,即从调查各方面实际情况,加以详密分析,供日方订定交涉政策之用。……此会的工作不外如上两种,而详密调查之对象,却包含社会各阶层人士,乃至一般庶民。……惟详细调查,对于一般庶民固不可免,要于其生活状态,衣食住用行五事,有密切关系者,则为适宜。"
第二、赞助"和平运动"。
所谓"和平运动",即所谓"和平解决"张学良领导的武装抗日,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日寇为此制造了大量的谎言,并派人四处活动,大肆宣扬。"华北拓植会"也采取种种办法,利用各种机会,在天津《大公报》等城市报纸上,频繁发表所谓"政论",为日本侵略者大唱"和平"颂歌,并竭力为日本侵略者吹嘘:"战事发生,中国方面在政治上未先犯意,而是日本出于防御的目的进行反击。"他们甚至歪曲中国的抗战意志,诬蔑中国"并非坚决主战","主和舆论日具实力,和平运动,实有开展之可能"。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刀枪,仍鼓吹"和议之必要","和议之可能","宁失和平,不放失机会"。企图使中国"和平"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之下。在日寇侵略中国过程中,所有所谓的"和平运动","和平会议","和会"等,都是用以蒙蔽世界舆论,实为日本侵略者谋得暂时的停战和缓和局面,以便积极准备继续武装侵略的阴谋。所有这些"和平活动"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日本侵略者绝不会放下屠刀,宽恕罪业。从"和战"两方考虑,最可行的办法,只有在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才能和平共处。为此,我们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正全力以赴,打倒日本侵略者,实现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
第三、主张"满洲国"为中国之"固有国价"。
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中国东三省后,于1932年3月在京建立伪"满洲国",并以"独立"与"共和国"之名,强行推毁中国的边疆,侵入中国的领土;以"国民"代"人民",凡中国人皆为"满洲人",人民无权反抗,如抵抗者即以汉奸治罪,于是造成"国民平均地权"、"国家社会主义"等"建国"理论。伪"满洲国"成立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中国东三省之后,并不意味中国从此解体,而是日寇为了统治中国而采取的第一步“建国计划”。在这个阶段,日本侵略者为了统治中国,还采用诱降与分裂手段。如"东北自强运动"、"和平统一联盟"、"中日民友社"、"满蒙独立运动"等。"华北拓植会"即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汉奸组织,其会员大部为"亲日派"或日寇"建立满蒙独立国"的煽动者。
第四、主张"中日合邦"。
"中日合邦"是由日本侵略者提出,由日本人吉田宽一起草,于1935年10月6日由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与伪"华北国自治政府"总长王荫泰在天津私定。主要内容约五大要点:一、采取国民互涉方案,以建立中日国联盟。因日本独占中国在学术、文化、经济、政治、国防、教育各方面进行合作。双方同意互相支援,用和平手段完成此一任务。二、中日双方为完成此一任务,应协力推进"建设华北自治国家的"事业。三、日本对解决"建国问题"应给予充分援助。四、"建设华北自治国家"事业完成后,该政府对日本人应给予优惠待遇。五、"建设华北自治国家"事业进行过程中,日本在军、政、经、学各方面以"建设干部"名为合作,实为占领之手段,对中国施以密切的监控。
该会成立后,具体步骤是先扶植组建"防共委员会",作为中日联合的经济防共机构,"华北大日本社"为其基础。该会执行这些任务以后,即以"中日合邦"实现。在"防共委员会"成立的同时,还同时成立"中日文化经济协会"及"天津中日文化书社",作为建立"中日文化经济关系"之手段。该社职员,有许多为"华北拓植会"之会员。
"华北拓植会"为日本侵略者实施其扩张主义政策,建立了许多"日华经济基金会"、"中日文化基金会"、"日本青年学习基金会"等秘密组织。这些组织遍布全国各主要城市,设有"华北日华经济合作基金会"、"日华农工会议"、"日华农工商协会"等。采取以经济手段进行侵略的阴谋,实际上是为日本侵华准备经济基础。这些所谓"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基金会"、"协会"都是日本侵略中国而在中国建立的侵略组织。"华北拓植会"虽在表面上装出与中国"文化经济"合作的样子,实际上则为日本侵华准备"文化"基础,这种"文化"侵略比物质侵略更为残酷,因为它摧毁的是中国文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