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民国三年是哪年?
在近代钱币收藏市场中,袁大头长期以来一直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近代最为频繁流通的银元。民国三年是中华民国的某一个年代么?今日,小编为你详解。
根据查阅资料得知,“袁大头”的名字从何而来,与袁世凯有着莫大的联系。据说当年天津的银号老板为了抢占资金,在银号门口摆放了一块块状馒头,上面贴有“袁大头”字样,因为形状像是人头,而被取名“袁大头”。从某种意义上说,“袁大头”是银号的广告。
而真正使“袁大头”名扬四海的背景,则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近代化,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不断演进。在银本位制度中,银元是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它是大小单位之间兑换的媒介。
中国的旧货币制度基本上是对传统的银本位制度的沿袭。自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乘机侵入,通商口岸的贸易受外国币的干涉越来越重。为适应进出口贸易和外汇兑换的需要,政府于1896 年以“作成银圆,定为通货。一律以银八钱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并定银为主币后,中国遂被淹没于银本位制度网中。
清末民初,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中,政治动荡,战争频繁,国内经济极不稳定。1914 年签订的《华盛顿协议》规定,禁止各国对中国进行武器运输。这一协议不但巩固了中国的独立,同时也保证了中国的金融稳定,使中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当时的中国没有造币的总厂,各省各自为政,甚至大行政区也自行筹饷铸币。各地方造币厂铸造的银元花式繁杂,质量各异,币值变化无常,形成了一种混乱的银市制度。
民元开科,国内各种势力互相倾轧,战乱频仍。与此同时,国际银价持续下跌,银元对外贬值。 1915年,袁世凯接受宋教仁“再造民主,统一中华”的主张,答应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宋教仁北上就任参政员后,被袁世凯派出的刺客孙文益枪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 年,张作霖出任东北巡阅使。1918年7月,倪瑞阶组织全国银元博览会,各地银元赴会 50余种,共207533枚,袁大头占49384枚。同年12月,法浪突增,白银外流,市价持续下跌,银元价格也随行就市跌了下来。
从历史时间来看,袁世凯曾在1912年1月至1913年6月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所以“民国三年”是指公历19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