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康七年有收藏价值吗?
大康七年是大康王所建立的康王国最昌盛的年代,而这个年份也是其国家的最顶峰时期,后因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南下入侵被打破,而因为这一年的战争,使得康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倒退。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康,盖粟特部之别种也。居康国城,以国名谓王国。”说明当时的康国就是长安诸国的粟特人聚集所建立的国家。而粟特人又称昭武九姓,康国也就是昭武九姓国之一,其位于今日的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南岸,约于公元650年建立。而在这个时期以前的昭武九姓国的历史,由于没有相当完全的记载,只能约略得知一些。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可知,在唐太宗时为安抚西北边疆,曾将安西都护府移于龟兹,并分置昆陵、抚源二都护府。而其管辖的范围,东起瓜州,西止于里海,南邻印度,北接突厥,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包围圈,而突厥可汗为了摆脱被包围的态势,不得已只得乞师于西突厥,才击退了唐军的西进。而后来的昭武九姓,就是在这一时期从长安诸国分裂出去的。
在公元658年,唐朝在安西设统叶护府,以镇抚昭武九姓,并在其国内设置官吏,施行官衙治。这个时期的昭武九姓还未完全脱离中国帝国的控制,与长安还保持密切的往来。而到了公元670年,昭武九姓叛变,袭破安西,叶护被刺死。
于此的同时,突厥的颉跌利可汗派特勒阿斯那率军到达北庭,并劝谕九姓归附突厥。然而,突厥的威逼迫反使九姓更为联合坚决。之后,唐朝廷为防九姓与突厥勾结,乃于北庭置都护府。而昭武九姓从此后,与唐朝廷隔于突厥人之势不能相通。
在公元679年,九姓南下攻突厥,大破其国。公元680年,突厥颉跌利可汗在九姓的追击下,自焚而死。此后,突厥默啜可汗代立,数次招诱九姓归降,都被拒绝。公元682年,九姓联合西域诸国反突厥,攻拔突厥西漠诸城。
当时,九姓最大的对手乃是东面的粟特国。从军事政治上看,粟特国对于九姓国来说是难以克服的障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最终使得粟特国走向衰落的关键则是一支从北方来的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