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很小的滴壶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1936年制作出来的,当时的制壶大师朱可心制作的“滴壶”里面的一部分。 壶底有刻字,注明了壶的尺寸(高度*宽度)——这个在明清文人壶里是很少见的。
壶盖内也有文字,记述了做这把壶的过程和原因。 关于这把壶的制作过程,可以参考我写的另一篇文章: 就是当时著名陶艺家朱可心为了制作一把自己满意的茶壶,不惜耗尽自己全部积蓄买泥、制模、烧制,甚至还把房子抵押出去,最终成品却被人拿走,他本人还因此落魄街头的真实故事。
至于题主所说的“很小”指的是什么——这个尺寸在今天的眼光来看确实是很小的,放在明清时代也是极小的,不过放在民国时期应该属于正常范围。
另外补充一点知识:一般认为,紫砂器最早的成型手法是拍打成型的,这种方法类似于今天烧制陶器用的注浆法。不过这种手法很难掌握,制成的紫砂壶形态难以控制。因此后来的紫砂艺人改良了方法,转为手工捏塑而成。这个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称为“捏塑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