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民国多耳绿釉罐?
这个品种不是绿釉,是绿彩。而且不是民国的,是清代的。 前面几位大侠看的都是没错的,这件东西是一个陶胎的罐,不过不是普通的陶器。这种陶器一般称作“炻器”,介于陶和瓷之间,比陶坚硬,但是不如瓷器耐高温。
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陶器的记载了(《宋会要》),但是这种产品到明代才大量出现并流行起来。从明末开始,一些陶厂开始烧造这种带有颜色呈色的器皿。到了清代,这一类器皿达到了非常繁荣的地步。
常见的这种带颜色的陶土,有青灰、米黄、红褐等等颜色,而绿色比较难得,因为其中需要铁作为着色剂。所以绿色器皿在清代数量并不算太多。 从造型上看,这应该是一件容器。但是,这件容器的口部被改动了,原来的口部应该是直口的,后来被改成了束口的,而且在口下部还刻了一道线,这种改口的方式只有清代晚期或者民国初年才有,所以这件器物应该是晚清或者民国时期的。
这种改口的工艺其实十分容易理解。因为这类陶器,表面是比较粗糙的,有很多气孔,那么在使用的时候,水就会顺着缝隙流下去。如果是有嘴的杯子还好一点,但是如果是不带嘴的瓶子之类的,喝水就很不方便。于是就有人把口部改成类似现在的杯子的样子,这样喝水就不用另外再找工具了。当然,这样的改变同时也使这件器物变成了茶具而不是餐具了。 这种改口的技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很考验工匠的刀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破坏器物的整体感。能够完美驾驭这一技法的工厂并不多,而能同时烧制出完美成品的就更少了。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一件东西的做工是很细的,不可能是民用级别的,应该是官窑或者官督民办的窑场烧制出来的。
除了这种改口的方法外,这件东西和民国的绿釉罐没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