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
粮票是一种实际价值很小,但是象征意义很大的商品。 什么是实际价值很小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1965年的全国通用粮票,面值为10元(1965年版10元券),按购买力计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70元左右,这么一张薄薄的纸比现在的一包包盐贵多了! 但是为什么我说象征意义很大呢?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粮食系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一套极其复杂的体系。而这套体系的运转就需要有一套通行的支付手段。于是国家发行了各种面额的粮票,百姓要买粮食就得持有相应的粮票才能买到,这就像今天的钞票一样。
不过这个“钞票”的发行量并不依据市场需要,而是根据各地粮店的库存和购量来发放,因此当时老百姓买粮食并不像今天这样轻松,你得先算算你手里的粮票够不够。当然如果你手里有足够多的粮票你又不愿意去买粮食那就麻烦了,因为你没有消费这些粮票,那么国家就会让你交一部分利息钱,毕竟国家的粮库可不是随便让你把粮票存进去的。
所以从70年代开始,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大家的钱包却更瘪了。每天出门都要算计着花,有钱不敢花,买了衣裳怕做不了家务活,买了主食怕没菜吃,总之就是一分钱当两分钱花。记得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叫做“钱能买起肉,买不起做饭的柴禾”,意思就是物价太涨了,没钱什么也不敢买。 就是这样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准财政赤字的国家。为了填补这个巨大的空缺,国家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发钞、印钞(这里说的印钞是印刷纸币的意思)就是其中一种。如果发钞过多导致通货膨胀,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难,那怎么办?那就增发税票吧,反正咱是国家,咱能征得到税,虽然你手里有一袋米但是我多要你的税你也得给我交出来。于是就有了“交钱票”这一说法。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粮票就相当于以前的钞票,只不过它只能用于购买粮食而已。既然钞票的意义在此,那粮票的价值也就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