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麻花银手镯价值多少?
清 麻花银手镯 2015年,一条“乾隆通宝”背面的银币以304万元的成交额创下当时银币拍卖的最高价;2016年,一件“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翡翠方玺”经多轮竞价之后,最终成交价格高达790万元……这些拍卖纪录不断刷新着认知,刺激着眼球。
相较于前朝,清朝的玉器数量、种类以及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发展,其艺术成就也被后人广泛称赞。 其实,除了玉器之外,清廷还有大量的银器珍品留存于世,而且部分银器的制作水平丝毫不亚于玉器。
今天,就带大家领略一下“小器大作”的清代银器世界!
由于清王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此其统治者延续了前人的“轻商”传统,一直对商业采取抑制态度。
《礼记·王制》有云:“百工居肆,以待政令之出。”意思是一个工匠只有老老实实地呆在作坊里,才能生活下去。清政府不但严禁民众经商,还严格限制手工业者的职业流动,以免他们“流散乡里,致扰耕作”。
虽然清廷严令约束民间手工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毕竟无法完全禁止。于是,他们在“抑商”的同时,又提出了“济商”的主张。
所谓“济商”就是减轻工商业者的负担,鼓励手工业生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清廷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减少赋税,二是统一币制。
早在顺治年间,朝廷就明令规定:“凡各省牙行(商人)及买卖人等,有开设店铺者,每店给与印信牌号,令自立字号,以便贸易。”
也就是说,只要交纳一定的手续费,商人就可以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招牌——印章和号匾。这等于给了商人一个特许经营许可,降低了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中期后,随着西方货币制度的引入,朝廷开始统一币制,铸造银元。这种圆形方孔的银圆不仅继承了古代货币的形制,而且还具有了近代钱币的性质。
为便于流通,朝廷把铸币权下放给老百姓,允许私人钱庄和民间铸坊铸造银元。这一措施一方面满足了市场对于货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清廷规定的银元成色是98%,高于国际标准(银子的纯度一般是92.5%,欧洲是95%),所以外国的银元到不了中国,只能到广东等地用生银换。这使得清朝的银制品有了“纯度高、质量好”的标签,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到了晚清时期,洋务派主导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得“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再是口头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制度。
洋务派的著名人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产业,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银行、邮政、铁路等基础设施。在这一基础上,银行业发展迅猛,各种新式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还有不少是外国人开办的。
据统计,清末国内共有大小银行约200家,相比光绪初仅20余家,增长了八九倍。而银行之间的竞争又推动了人民币制的建立,并在民国初期最终确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奢侈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银饰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生活用品,自然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
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都对银饰情有独钟。特别是女子,更是把银饰当作最贴心的饰品,戴在脸上、腕上,甚至将发簪也做成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