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珍藏册价值多少?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母亲总会在月末或者年底攒一些零钱。我印象里最深的就是1984年的腊月28,那天下午母亲让我去邮局给爷爷和奶奶各寄5元钱(80年代能拿到工资的人并不多,我爸妈都是国企职工每月也就30多元的收入),我还问母亲钱怎么寄,母亲笑着告诉我“把钱放在信封里,写上地址、收报人姓名和电话号码就可以啦”;当时我还不理解钱的概念是什么,只觉得是很大的一个数目,因此还闹了笑话。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懂得了一些经济上的事。比如知道挣钱不容易,于是开始帮助父母做家务赚零花钱,比如每天清扫院子,父母奖励我一个钢镚;开始上学后,因为成绩较好老师会偶尔奖励几个铝制圆币;到了初中,由于学校离家远,需要住宿,每个星期天会帮着食堂师傅收拾饭菜盆,收取学生吃饭的钱,周日晚回寝时,师傅会发给我几枚饭票作为报酬……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不知道微信和支付宝这些支付软件,人们之间的交易大多是用现金,而能够储存大量现金的只有银行,所以人们经常看到大街上有人骑着自行车后面挂着塑料袋,里面装着刚刚兑换的崭新纸币;或是背着布包,里面是一堆摞得厚厚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后来有了超市,人们可以用购物卡买东西,再后来出现信用卡消费,再然后移动支付兴起,大家越来越习惯用手机付款,很少再去使用现金。我也一样,虽然一直从事金融行业,却已经多年不使用现金了。 我曾经以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货币的形式会越来越新颖,会进化成数字或代码,就像电闪雷鸣一样无法逆转。 但没想到,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进入了“纸币时代”。
今年元旦,我去哈尔滨旅行,在火车站附近一家老字号餐馆吃饭,结账的时候店员找来的不是电子账单,而是几张叠得整整齐齐的钞票,看着店员满脸笑容地清点着数钱的喜悦,突然间觉得很感动,一种莫名的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