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面值价值多少?
1953年版的正面主景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的第一任行长南汉宸同志,当时人民币的货币单位是“元”,有1、2、3、5、10、20和50元七种面额;1967年发行的背面主景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时的币值改为“角”,增加了1、2、5、10、20、50、100角七种面额; 1980年和1984年分别发行了第四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中,1和2角的币值不再使用,新增了100元和500元两种新券;到了1999年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央行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取消了纸币中的“角”券(2005年后又重新启用),并将100元的票面尺寸调整为与美元相同,成为国内唯一一种以“圆”为单位的法定货币——其实,在纸币中采用“圆”这个单位是有历史的,明朝和清朝都曾经有过“银元钞”,这种银圆型的纸币是以“元”为单位,每枚重一钱,而后来发行的民国时期的法币和金圆券都是以“圆”为单位的。
所以,1953年版的人民币中,最大面额的是50元,其次是100元,再然后是20元,最小的就是1元。不过,这四种券别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常见的。 目前,第四套人民币已经完全停止流通,银行只能按照残币予以兑换,而第五套人民币在1999年发行后,2005年11月推出了改版后的新版人民币,原来1、2、5、10、50和100元的六种面额变成了现在的100、50、20、10、5和1元6种。虽然1元的纸币和硬币大家天天在使用,但其他面额的纸币在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了,它们大多被收藏者在暗地里收罗。其中,50元钱钞因为发行量小,保存困难,被许多收藏家视为宝中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