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有收藏价值吗?
我是十分喜欢古典乐器,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见解的。我先给出答案 :有的!并且价值不菲! 可能大部分人对于古代乐器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比如古琴、古筝这些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充足的乐器。
相比之下,琵琶就显得很“年轻”了。实际上,古琴的历史要比琵琶悠远得多(约5000年)。不过,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琴逐渐从大众娱乐中退出,变成了文人独享的东西;到了唐代,随着社会风气开放,文人也开始在宴会上弹拨琴,演奏手法也更为奔放,还出现了记谱法,使琴音得以流传下来。
宋代时,很多文人的笔记里都有记载他们和琴的故事。比如苏东坡留下诗句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辛弃疾写下 “彩笺书断无由寄,绣阁幽香夜夜阑。 ” 从这两句诗里也能管中窥豹,看出当时琴是相当大众化的乐器。可惜好景不长,元朝建立后采取民族高压政策,汉人不得从事文艺创作,琴也就此没落。
直到明清年代才有文人不惜犯禁也要鼓吹琴的地位。清初《松龛全集》里有这样一句 “今之乐器,琴最古而尊。” 但是这个“最古而尊”的琴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就已经很少听到声音了。除了文人群体,普通百姓对这东西更是毫无兴趣。
于是乎,琴便有了“曲高和寡”“士之君子”等孤傲的标签。与之相对的,琵琶则一直是市井街头最常见的小乐器之一。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出身”比较好,属于外来物种——明代中后期,中国民间开始出现大量来自日本的乐器,其中就有琵琶。
由于日本曾是唐宋时期中国的附属国,所以日本产的乐器在中国是很受推崇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代,可以参见刘献廷的《广阳杂记》 : “琵琶,出外国,旧有日货……近来红棉社精者,亦佳。” 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琴会落后于琵琶呢?我觉得原因有两个,一是文人画上的题材大多以花鸟山水为主,极少有表现乐器的(表现乐器的要数元代张渥的《冰壶仙弈图》以及明末清初的《蕉林清赏》,但这两幅也都是表现文人雅趣的,不是表现乐器的),这就让琴看起来没那么“高大上”了;二是中国传统的器乐合奏是以吹管乐为主(笛子、唢呐等都是民间普及度很高的乐器),琵琶在合奏中的地位虽然很高,但总被置于偏位,显得比较低调。
其实,将琴与琵琶放一起对比,高低立现,反差强烈。但从历史文化积淀的角度来讲,我还是认为琴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毕竟自公元前538年问世以来,至今已过了2600多年,而琵琶却只有千年的历史。 (声明:本文纯属个人观点,请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