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有投资价值吗?
宣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制纸工艺复杂、环节众多,加上对自然环境要求高(需要竹、木、水等作为原料),目前只有安徽宣城和浙江嘉兴两地可以生产这种纸,因此称之为“宣纸”和“嘉宣纸”。 现在的“宣纸”概念已经超出了原有的地域局限,成为了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只要是采用传统制纸工艺制成的纸张都可以称之为“宣纸”,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手工纸、棉纸甚至是国外进口的日式纸张,只要符合我们的审美需求和消费观念,我们都会统称为“宣纸”。
正因为这样,让我们对宣纸的认识产生了错觉,觉得宣纸就是中国古老的造纸艺术传承下来的瑰宝,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宣纸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在元代达到了一个顶峰,到了明代中后期又开始走下坡路,到现在200多年来更是处于低迷状态。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照排技术的应用,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出版业受到强烈的冲击,纸质书籍、报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人转而使用电脑、手机浏览阅读,传统手写、印刷的“宣纸”、“嘉宣纸”因此失去了市场,不少企业因此而倒闭。
目前能够生产的厂家已经不多了,我曾在宣城市区及附近县区四处打听,最终只找到一家仍在坚持手工制纸的企业——宣城龙首山特种纸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宣城市城区西南侧约7公里处的龙首山下,是一家以文化用纸、包装用纸及其他特种用纸的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据公司的销售经理介绍,目前他们每月约生产150吨左右的各类纸,销售状况还算不错。 我参观了这个企业的生产车间,车间的环境确实很差,大量的粉尘在空中飘散,戴着防尘口罩的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操作着机器,按照一定的流程制作着不同的纸张。 根据国家的标准规定,凡是含尘量超过45微克的纸,都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要逐步淘汰。而像宣纸这样的传统文化产品如果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其消失的速度可能还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