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墨砚收藏价值?
这个问题有点宽泛,我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吧。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价值”和“收藏”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通常说一件文物或者古董的价值,一般有如下几种含义:
1、指文物或古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即其使用价值;
2、指文物或古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由使用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亦即其交换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3、指文物或古董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其全部或部分不能直接或间接换得商品或货币而带来的损失,亦即其缺失价值。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文物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及缺失价值都取决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一件文物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作用”和“意义”有多大,其能否在市场上直接或间接地转换成其他商品或货币的量有多少,这些都是影响其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但对于“收藏”来说,上述三点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所谓“收藏”,无非是将文物或古董归藏于私人场所,既不改变其使用的自然属性,也不能在市场上进行等价交换,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收藏”对文物或古董本身并没有什么“增加”或“减少”的意义。不过,“收藏”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精神现象,却会对文物或古董产生一些重要的外在影响。
一是会影响该文物或古董的科学认知,二是会影响其艺术品鉴,三是会产生相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四是会提升其对人类的文明进步的贡献率等等。可以说“收藏”是一种爱好的选择,一种精神诉求,它最终体现的是人的主观意志,而不是客观的物质需求。很难用物质的容量来衡量它的实际意义。 但是,无论我们如何挑剔,“收藏”毕竟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所以总会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就个人而言,他的经济能力、政治地位、文化素养以及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收藏”偏好;就集体而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当下的政策导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众的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样会导致“收藏”偏好的迥异。不过,尽管因主客之分存在诸多具体形态的差异,但我以为“收藏”总不免带有普遍的规律性。 就拿中国的古代书画来说,影响其价值的首要因素是创作者的个人身份。首先是作者是否享有盛名,这一点毫无疑问;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一般来说,皇家贵胄、官宦名人所创作的书画要比民间画工的作品价值高得多——这当然也是因为受众群体的不同所致。
除了作者的个体因素外,影响中国书画价值的最主要因素是创作的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时代总是以特定的形式影响或塑造着那个时代的艺术,同样的,艺术作品也会因为时势的需要而彰显其特殊的价值。“收藏”无时不刻不受到时代的影响。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在今天的价值固然已远远超越其作为实用器的价值,但如果没有考古发现,没有取得科学的鉴定结论,谁又能断言五千年后人们不会重新打量今日的我们呢? 因此我说,影响文物和古董价值的要素虽很多,但首要的仍是“时代”与“人”这两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