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分等于多少元人民币?
这个需要看看是在什么时期,在哪个国家。 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处于困难的时期,那时一个工人的工资水平是20块钱左右每月,大概合今天200块左右人民币。当时国际货币体系仍以美元为中心,英镑和法郎也占有一定地位,日本因为侵略战争刚刚结束经济也非常困难,所以欧洲和美国通货膨胀都非常严重(美国后来实行了福特主义,大量发行货币,带来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滞涨)。
但是到了8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世界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危机,日元升值,亚洲四小龙崛起等变化。这时我国的工业体系已经完善,人口红利也开始发挥作用,生产力大大提高,而同时期的欧美却正在经历金融震荡和金融危机,生产力的增长远赶不上物价的上升。所以1980年到1995年间的通胀是非常厉害的,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当时平均每年CPI都在6%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达到20%以上!这时的57元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如果按购买力计算的话,大致相当于今天的4000元左右吧。
当然这些仅仅是理论上的计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知道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我们面临严重的外汇短缺(为备战备荒,搞三线建设,大量进口设备和技术),而且外贸顺差很大(因为当时发达国家处于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的阶段,而我们又急需发展生产力,所以出口创汇非常多,换回来的美元又用来进口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正因为如此,尽管百姓的生活费用在上涨,但因为进口物资(主要都是制造业原料或基础产业原料)的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所以生活水平并没有大幅度下降,这点可以从老百姓的消费习惯上看出些痕迹来。
比如说那时候流行“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虽然价格都不便宜,但收入高的人买得起,收入一般的人也能勉强消费,所以大家印象里那时候东西虽然贵,但人人买得起。而改革开放后直到加入世贸组织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一直是逆差的,也就是说我们出口的东西比进口的要多,因此外汇非常紧缺,而国内的钱又很多花在进口物资上(主要是工业品和原材料),所以尽管物价总体上升,但人们的生活并不受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