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见不到两元人民币了?
“两块钱”的年代早已过去,因为那是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最低时点,也是商品价格的最底限。 “钱荒”和“物价涨”,是两个相连的经济现象,发生在2011年。 那时中国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外贸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国内通胀居高不下,央行频繁加息,但经济发展仍然受到通缩的困扰。 当时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幅漫画:一个背着巨额现金的人,在跳蚤市场买东西,却被告知由于汇率变动,钱已经贬值到不值一提……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道尽了那个年代“用钱痛苦”的经历——你手里的钱,其实已经没有多少购买力了!
从2009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通货紧缩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推行,导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逐渐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在不断升值。到2010年底,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6.38/美元,而到2015年底,这个数字是6.94/美元。 ——这意味着,同样是购买同样的东西,2010年和2015年你需要多花近700元美金!
面对不断上涨的通胀,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估手中财富的价值。于是,像日本一样,“囤金”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行为。 同样地,对于央行来说,面对通缩,只有加大货币投放量,让资金涌向需要的地方,才能起到效果。我们就看到了2009年开始,央妈那源源不断的6万吨基础货币投放量! 不过,随着经济的慢慢复苏,货币投放的量也越来越少,到2015年只剩下7373亿元。但是,这已经足够了。 ——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不在数量而在价格(利率)。
事实上,2015年后,央行更多是靠调节利率来刺激经济发展的。 而利率的调整,必然会使资金的价格发生波动。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两年里,尽管央行几乎没有再投放新的货币,但市场的利率却一直在下降——从2015年11月首次降息,到2016年2季度,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已经下降了41个基点。 利率的下降,会引导社会投资成本的降低,也会使企业融资更容易,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