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人民币硬币多重?
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开始发行铜币,至2001年终止流通,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的辅币(铝币、镍币和铜币),其中1角、5角和1元两种面额的金属币流通时间长,发行量较大,群众熟知。这些铸币由上海造币厂、沈阳造币厂铸造;1分、2分货币是由太原造币厂在1974年至1983年间铸造发行的。 由于历史原因,这几种类型的铸币均存在质量问题,尤其是早期发行的铜币含青铜成分高,质地坚硬,磨损大,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于1964年、1974年和1984年分别实施了铜币的“三改”、“四改”和“五改”方案。 “一毛”钱就是第三版1角纸币在流通中产生的别名。 旧中国没有建立独立的金融体系,一直沿用英镑、法郎的汇率制度,国际贸易结算基本使用美元。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稳定市场物价,建立了以海关关际价为基准的汇率制度,对外贸易结算采用外汇留成制。1950年2月,我国开始发行外币券,后来称为外汇兑换券,与人民币等价,允许自由兑换。
1955年3月新币制实行后,在外汇兑换券上印制了“折合成人民币元”字样,表示1个外汇兑换券单位折合1元人民币。同时规定,凡需购买商品或劳务、交纳学费等费用时,可以按当时外汇牌价购买,回国时可以按当时人民币牌价换取人民币。这样,人们可以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再消费或通过外贸部门卖给国外得到人民币。而当时老百姓手中持有的主要货币是外汇兑换券而不是国家发行的人民币。这种用外币兑换成的“折合成人民币元”的钱,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保证了外国友人正常的生活需要,也使国内居民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不过,后来这种“外币内化”的情况就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