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文才是不是书法家?
我同意上面“清茶一杯”的回答,只是补充一些材料。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二十四·柳玭传子孙柳仲郢,字奉雅,官至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二品。
唐昭宗皇帝时,柳仲郢父子三人(柳仲郢、柳峻、柳坚)同时拜相,史称“一门三宰相”;
又因为唐昭宗时,“天子侧近多用藩镇俊秀为牙校、羽林飞骑”[1],所以这些藩镇子弟的书法也受到重视——比如朱温篡位后,因为朱温父亲名字里有个“温”字,担心史书记载他的篡位过程而连累自己,于是命人把“温”字放在“篡”字下面,意思就是把“温”字隐藏起来。当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称赞这种字体“半真半草”。这个评价相当高,就像我们现在说某人的字“半拳半方”“半中透行”一样。这副对联中的字体,就是所谓的“仿晋书风”或“仿王献之书风”。其实,这种风格在当时是很流行的。
五代后梁时期,有一位大将叫刘鄩,他因为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赐爵南阳郡公。后来皇帝要他进宫,刘鄩因为害怕入京后被宦官所害,就假装疯癫,结果被赐死。 刘鄩的书法在当时很受推崇,号称“刘体”。据说他写字时,左手握管,悬肘作书,字体飘洒,和唐朝的柳公权有点相似。 至于宋朝,著名学者、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刘鄩的书法“直追魏晋”。
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在唐代时,由于皇帝姓李,因此“李世民”这三个字要避讳,不能直接书写。到了宋代,这种情况取消了,所以就出现了苏轼等人歌颂李世民的书法。 最后来看一个笑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由于出身贫寒,所以在文化上很自卑。为了让自己这个帝制王朝的文人气脉传承下去,他对知识分子相当优待。但是,这位以军事起家的皇帝却不允许知识分子玩物丧志——一旦发现有读书人玩篆刻,他就严厉惩罚他们的家人。
有一次,南京一位知府大人家里有个仆人,没事干的时候学着文人模样玩印,被朱元璋知道了,下令把那位知府抓了起来。 这位知府是个文化人,他知道太祖皇帝对文人颇有偏见,于是辩解道:“小人识字不多,怎么好意思学印呢?” 不料,朱元璋冷笑一声,说:“你既识得几个字,就可以做印了!” 说完,他让侍从拿出纸笔,亲自写了“太监之印”五个字,让那个知府照着刻成印章,并罚他送皇帝御膳房做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