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铁的书法家?
“书圣”王羲之,他写的字,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是顶级好看的,而且,据说他是站在船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写的,所以说:“飘若浮云,惊若游龙”“行云流水,笔迹翩翩”。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王羲之为啥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是因为他的天分高吗? 当然有!但是除此之外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纸非常好,又轻又薄还柔韧十足,这就给书法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书写平台。大家知道,毛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神奇的发明之一——仅靠一支小小的毛笔再加上清水、墨汁就能在纸上留下字迹,而且这些字迹还能印映出来(反衬着纸)。
而一旦换到了现在,你拿着一只毛笔在一张白纸上写字,由于纸的厚度增加了,字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写好了:如果用力过大,墨水就会渗下去;如果力度不够,那字的笔画就必然细如发丝。所以,王羲之要是换到现代,即使他有通天的本领,也不可能写出那样的作品了。 同样,我们当代一些书法创作者,虽然写得也不错,但是和古代那些经典法帖一比就只能自愧不如了。究其原因,除了其个人的天赋之外,还有古代那些好纸张的因素在里面。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吴道子,唐朝的著名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也是“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目力之所及,莫不纤入微靡”——可以说是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那么,为什么吴道子的画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他本身的绘画功底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唐代的纸非常好!
据说,当时纸的价格非常高,达到了“一纸贵于千金”的程度。所以啊,古代的文人们面对一张薄薄的纸可是非常珍惜的,他们往往认真揣摩,仔细构思,然后提起自己的毛笔,“一点、一线、一面”地创作起来,每落一笔都要深思熟虑一下。
反观我们现在,虽然生活更加丰富了,物质更加充裕了,但是我们的笔墨却越来越少了,很多时候连认真的心态都难以拥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