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在中国有多少个矿床?

储安依储安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可以说好久,但真要回答起来又觉着很难,为啥呢? 因为对于玉石来讲,它的形成过程复杂多样,成分也比较复杂,所以没法像矿产那样有统一的成矿条件、步骤和矿物组合。用句通俗一点的话讲就是: 玉不是“产”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虽然有些玉石是后来因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所以谈到玉的矿床似乎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应该谈的是“玉的原石”——玉的岩浆岩或沉积岩母体。

和田玉隶属于软玉(中国软玉主产地被称为和田玉),而软玉的形成条件目前认为要有三点:

首先,地下深处含有软玉的岩浆侵入到地壳表层后,先形成透闪石化大理石(即软玉原料之一透闪石阳起石大理岩);

其次,这种透闪石化大理岩被风化侵蚀以后,大部分透闪石会丢失,但是一部分会保留下来,这部分保留了透闪石成份的岩石即是现在的和田玉原料——含透闪石的泥质、石墨质细晶岩;

最后,含透闪石的细晶岩在风吹雨打及外界压力和温度的影响下,里面的透闪石晶体逐渐粒径减小、长度增加逐步变成了纤维状、鳞片状等,也就形成了现在和田玉特有的结构。

随着人类对和田玉的研究、开采和利用的历史悠久,现在能够明确知道的和田玉的来源只有新疆玛纳斯河和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两处。

先说新疆的玛纳斯河,这里曾经是我国古代西域地区一个著名的玉石矿山,《汉书》中就有相关记载: “其山(指乌孙国)多玛瑙、碧玉。” 这里的碧玉就是所说的和田玉,再结合后面那句“以玉膏汁染缯,久则色若檀,号为‘蕃帛’”可知,当时新疆产的和田玉质量不错,并且可以做成纺织品,颜色艳丽而且耐久。

之后的晋代诗人郭璞注《水经·河水三》时也说:“河中蒲坂县东六十里有玉井,深不见底,出五色玉,光泽艳丽,可为首饰。” 这里出现的河流应该是今之玛纳斯河,而蒲坂县就是今天山西运城地区的永济市,说明当时新疆的玛纳斯河一带盛产的和田玉品质优良,而且可以用作制作饰品。

到了唐代,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地区都出产和田玉,比如李肇《翰林志·序》中就提到:“良材美玉,出天山之昆仑者谓之‘真玉’…彼(指新疆)土物产…兼出白玉……自余(指甘肃)陇右至关中,皆用彼(新)之玉为器。” 这意味着当时新疆产的和田玉已经大量流向了内地,并成为制玉工匠的主要原材料。

不过,在唐代人们仍然将新疆产的和田玉称为“琼玉”(《海图经·南海南部》)或者“环玉”(《海图经·南海北部》)。这是因为新疆的和田玉在采掘出来后要先浸泡在河水中,让玉表面的氧化物溶解于水中,然后再取出来加工成玉器,这个过程犹如清洗一样,所以当时的和田玉带有淡黄色,且具有油脂光泽。

等到宋代以后,新疆的和田玉产量下降,质量变差,这时人们才开始大量使用产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和田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