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山水观是什么意思?

梅以轩梅以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式山水”中,“山”往往是作为主体出现的。 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观念一样,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也有“以大观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类似今天的透视原理。但古人并没有把这些当成是科学的结论,而是基于长期生活经验的观察所得。比如《论语·泰伯》中提到舜巡狩时所看到的山川形势说: “大山川而小山川,唯舜尧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学士开始主动追求一种“文人画”的艺术风格,他们既不像汉唐的画家那样去刻意追求“师法自然”(李昭道)或“形似”(张璪),也不像宋代的画工那样精细写实。他们的着眼点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求索,而在于“神与物游”,即通过审美人与自然之关系来达到心境的畅达。于是“中国式山水”就这样形成了。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远、近、大、小”的四时山水画法: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黯淡而如睡。” 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动性:人根据自身的位置变化来决定山的高度和远近——站在离山最近的地方看山,自然是最高大的;站在远离城市的郊外,自然就显得矮小了。

此外还有唐王维提出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宋代苏轼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前赤壁赋》),这些都在提倡一种“我主动地观察自然”的理念。

这样的理念无疑是对古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深刻影响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绝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在主动地发现自然之美并融入其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