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书体怎么写?
这个“五体”的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所谓的“体”其实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而这里所列举的五种字体其实是不同风格的字,它们对应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目的。所以从使用的角度看可能更合适一些。 那么,到底什么是体?《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汉字书写的一种样式。而所谓“样”“式”,其实就是讲同一个字的笔画形状。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关于体的定义: 汉字书写一种笔画形状的方式。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这里可以用现代汉字来标注古文字,用简体字标注繁体字。当然,这样标注会损失一些细节,但不会影响大体。 下面我们就可以给出答案了: 中国书法史上,人们普遍认可的字体主要有四种,它们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的文字主要是手写,这时通行的字体是“大篆”(金文、籀文)和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开始推行“书同文”政策,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官方文字。汉武帝时制定隶书,并成为官方文字。东汉末年,隶书渐进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字体——楷法。魏晋南北朝之后,楷书大行其道。至隋唐,楷书的点画已经相当完备,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形式。同时期的唐朝书法家又创造了“行草”(今人称“草书”)的一派新风格。
宋朝时建立了严格的科举制度,为了适应这种制度,人们发明了“瘦金体”,以彰显字体的工整;同时,为了避免和官方文字不一致,许多人学习唐代的碑学,追求古拙的风格,因此出现了“颜真卿”那样一个大家。元明清三代,楷书和行书成为了主流,其中又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风度为世人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