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当代艺术什么样?
现在中国最有分量的四个艺术家,方力均、刘炜、王肇民、詹建俊,他们代表了不同风格,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北京人,而且都不是纯种意义上的“职业”画家。 方力均和刘炜是当年央美的“七老人”之一(另外两个是贾方舟、孙征),他们都曾受过良好的学院训练,但是他们的画风却与当年学院里的正统教学极其不相同,特别是方力均,如果你看过他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作品和90年代的作品,你会惊叹于不同时期风格的变化——当然从20世纪中国绘画的历史来看风格流派的转变是很正常的,然而方力均这样的变化却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某种潮流的带动,而是基于自己内在的、不断成长的需要而发生的。所以,你可以说他是实验性的,但必须提到的是这个“式”是他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别人强迫他的。
同样,王肇民是上世纪40年代中美院第一届的学生,他的画面经常让人联想到印象派和古典主义,他的作品精致、细腻、规范,似乎很少有一幅作品以外的表达——但你如果看过他的速写和素描又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会给你一种新的惊奇感,原来他的作品里那种精确其实是你所能想象到的最丰富的、最生动的具体而微,这也许就是他的“职业”画家的素养所决定的。 王肇民是个纯种的“职业”画家,他的生活几乎全部是由画画构成的,所以他可以很专致地做一个“画家”,但另外三位就有些不简单了……
詹建俊是一位优秀的油画家,他的画风继承了中华文明的含蓄,而又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但他同时又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中央美院担任系主任期间,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其中不少已经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画家。所以,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综合能力的艺术家。
方力均和他同辈的这些艺术家,有一个很特殊的时代背景——1976年“文革”结束,直到1985年那波著名的“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以前,整个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特别混沌的时期,“破四旧”虽然被终结了,但是思想文化领域依然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的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无主题,不思考”的特点,随便举个例子:1983年到1984年间在中央美院画廊首次展览了方力均、刘炜等四位年轻人的作品,这些年轻人当时并没有太多的“艺术理论”,但是他们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转型时期那种“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并反映到他们的作品中——“无所适从”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观点;这种状态是一种充满矛盾、冲突和怀疑的状态,它既不是单纯“反叛”的也不是单纯“守旧”的。
总之,那个时代的艺术带有很大的“时代特征”,今天再回头看会有一种特殊的魅力。